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企业获认证总数不足2% 制造业将是发力集中点

第一财经APP 2018-01-27 12:31:58

作者:马晓华    责编:杨志

我国质量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机构蓬勃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同时,还存在社会认知与应用程度不高、认证服务供给不足、认证评价活动亟需规范等问题。

在中国质量提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认证和认可。这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可以形象地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一方面,我国质量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机构蓬勃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同时,仍存在社会认知与应用程度不高、认证服务供给不足、认证评价活动亟需规范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认证体系,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

“目前中国有近60万家获得认证的企业。但据工商总局统计,全国企业总数达3033.7万户,粗算一下,获得认证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不足2%。所以更需要大力推动,使更多的企业或者领域能够从中得到服务和支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军在1月26日国新办的通气会上表示。

认证解决了什么

离我们身边最近的认证便是ISO9001以及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还有很多认证是我们所不熟知,但是它们一直在,为产品质量起着“保底线”作用。

“认证体系主要包括产品领域、服务领域。产品领域侧重在消费品,重点关注两方面,一个是保安全、保底线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现在是22类160种产品。另外就是拉质量高线的自愿性产品认证,高端认证惠民行动实际上就是针对这样的目标。除了消费品领域以外还有装备制造业,希望质量认证这项工作能够助推中国制造业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也是我们发力的集中点。比如,北斗导航系统的检验检测的认证体系、城轨认证制度,助推高铁‘走出去’,在这些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其他包括航空领域,大飞机项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也使用了航空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刘卫军表示。

认证到底给中国产品带来了什么?事实上,通过获得这样的认证,无论是企业的最终产品还是生产过程,都能检验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正是因为认证所具有的市场性和国际性功能,国家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也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

质量认证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的,到80、90年代,我国已建立了对家用电器、汽车、食品等众多的产品认证制度和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管理部门多、职能划分也不够明确,导致认证认可工作政出多门、各自为政,重复认证、重复收费以及运作不规范、增加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弊端也逐渐显现。特别是针对国内市场和进出口领域分别都有独立的认证体系,让国内外企业无所适从。

2001年,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最后阶段,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认证制度问题。当时我国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认证管理是分开的,而且对某些外国产品还实施了双重认证管理。后来,根据“入世”的需要,也为了我国自身管理效能的提升,国务院决定成立质检总局,把以前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成立了质检总局,同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的认证工作。

截至2017年底,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75.3万张,其中,管理体系认证75.1万张(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4.7万张)、产品认证95.6万张(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54.9万张)、服务认证0.21万张。证书总数比2016年底增长21.6%。

获证组织有58.7万余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证书涉及企业69812家(其中,境外企业6144家,境内企业63668家);境外食品注册企业1.6万余家(分布在89个国家或地区),其中,肉类注册企业698家、乳品(包括婴幼儿乳品)注册企业2158家、水产品注册企业13152家、燕窝注册企业26家;出口食品备案企业1.3万余家(其中近7000厂次企业获准在25个国家/地区注册)。拥有认证机构403家、检验检测机构33235家。

不过,在服务领域,跟产品和管理体系相比较,相对来讲还是滞后。

“现在只有5000张证书。而产品认证,自愿性和强制性认证证书加起来90多万张。这个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所以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对第三产业提供支撑方面,认证认可本身也是服务业。今后,在服务业领域重点推出跟百姓相关的,包括金融、保健、体育场馆等方面的认证,都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领域。另外,认证还有很多空白领域,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新业态的出现,比如电商领域,高新技术领域,比如机器人领域等。”刘卫军表示。

行业整顿

认证之后并不是拿到证就了事。“事后监管,我们一直在做,根据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坚决治理认证乱象’要求,迅速采取行动,查处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刘卫军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据其介绍,认证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过程中不够规范的问题。

针对“相似认证事项多”的问题,加快整合相同相似认证项目;对涉及认证及类似评价活动的规章、政策进行清理,合理设置认证项目,对认证机构新申请认证项目严格把关,加快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

针对“认证收费高”的问题,降低企业认证成本。精简优化检测认证流程,降低检测认证收费。鼓励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向企业提供低成本服务。对认证经营服务性收费加强监督检查,严查违规收费。

针对“买证卖证、虚假认证”的问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认证对象和认证机构的风险等级,采取差别化的随机检查方式;建立认证全过程追溯机制,向社会开放认证数据信息,完善风险预警、快速处置、信息通报、倒查追溯等措施;严格落实从业机构及人员责任,推行从业机构公开承诺和信息公示制度,健全对参与检验检测认证活动从业人员的全过程责任追究机制,完善从业机构永久退出、从业人员终身禁入等失信惩戒机制,落实“谁出证,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

特别要针对问题集中的领域,集中开展“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虚假认证、买证卖证以及借认证之名进行欺诈等非法行为,逐一排查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赋能制造业转型发展--《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政策分析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财政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24〕16号),旨在通过城市试点的方式,探索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的有效路径,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04-12 01:18

制造业转型的国际经验

我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本文通过聚焦美国及日本上世纪的产业转型案例,力图为我国后续的转型之路寻找国际经验。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重化工业面临巨大冲击,日本政府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加快了对机械、电子、软件开发等产业的扶持。

04-09 23:36

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四个季度以来首次恶化

04-02 11:34

美计划调查在中国制造的电动车, 外交部回应:停止歧视打压中国企业

毛宁表示,中国汽车在全球广受欢迎,靠的不是所谓“不公平做法”,而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技术创新和过硬品质。

03-01 22:27

不要再中美一对比,就奚落中国企业了

不是这些年出现了差别,不是改革开放没有一直实施科技赶超造成了差距,恰好相反,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才缩小了差别。

01-23 11:2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