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孟晚舟、胡厚崑详解华为财报,关于5G、数字化、AI他们这样说

第一财经APP 2018-03-30 18:20:01

作者:李娜     责编:刘佳

寒冬之下,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通信设备厂商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作为通信设备领域的巨头,华为的转向颇受外界关注。

 

虽然5G的声量越来越大,但它依然不能阻止电信行业整体下滑的趋势。据调研机构IHSMarkit估算,2017年全球电信资本支出同比下降1.8%,中国的电信资本支出下降了13%。

寒冬之下,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通信设备厂商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作为通信设备领域的巨头,华为的转向颇受外界关注。

3月30日,华为对外正式发布了2017年年报,报告显示,华为运营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9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而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49亿元人民币和23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均在30%以上。

对于运营商业务增长率较低的问题,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整个电信行业去年投资不是很大,整体比较平缓情况下以这么大体量取得2.5%的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表示,虽然目前电信行业业务不处于投资高峰期,但是从质上、从业务结构上看,在过去一年甚至两年里面行业正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全球运营商客户的增长模式也在从投资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什么叫价值驱动?面向个人消费者、面向家庭用户、面向企业用户,更多关注用户体验、更多关注怎么样用它的通信能力变成整个社会通用能力为企业、家庭、个人创造更大的价值,而这种变化未来几年会在量上反映出来。”

而对于5G,胡厚崑表示已经到了一个起跑的时候。“从华为观察来看,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5G都有它的价值。但是要有务实的看法,短期5G能够大幅度提高频谱效率,从而间接地帮运营商降低每比特带宽成本方面做出贡献。从中长期来看,5G未来会催生更多新的行业应用。”胡厚崑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报发布会中,云业务成为被多次提及的业务。胡厚崑表示,云业务的财务数据虽然没有被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去年是开局之年,但对云业务的未来发展具备了信心,谈到公有云市场的竞争格局时,他表示,在一个小池塘里当一条大鱼还是小鱼不重要,未来在大海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是最关键的。

对于外界所关心的终端手机业务盈利问题,华为副董事长、CFO孟晚舟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记者表示,消费者业务过去几年在品牌、营销、渠道、零售不断投入,这些前期的投入正在慢慢开始产生协同效应,华为高端机型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攀升至8.4%。同时,华为加强了对元器件采购计划管理,从而改善了盈利状况。

但对于华为手机的全球化来说,美国依然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市场,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如何在美国顺利地开展业务也成为外界关心的问题。

“我们是一个商业公司,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做生意赚钱。但是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去那里做生意、去赚钱,我们也很无奈。但在美国市场的困难会让我们在全球其他地方更加努力,这样使得我们在未来依然获得比较好的增长。”胡厚崑说。

此外,华为还在财报发布会上回应了对安全等问题的看法,以下是根据现场媒体的问答整理的关键信息: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

记者:之前华为有数字化华为的策略,现在进展怎么样?内部数字化转型到了哪一步?在AI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成果?

胡厚崑:关于数字化的战略,在华为有一个理念,给客户吃的菜自己要先吃下去。未来要帮助客户成功实现数字化,首先自己要在数字化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取得成功的经验。在华为内部实现数字化和我们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是同步进行的,大家知道我们给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时提出了个词“ROADS”,内部也是用ROADS这个词来牵引数字化,即Real-time,On-demand, All-online, DIY,Social.。

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数字化进程特别关注两方面:一方面怎么样能力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怎么样不断提升企业业务运营效率。用这两个东西来牵引,有助于建立由外向内的模式,不会掉入就技术而谈技术的陷阱。我们相信,关注企业业务效率提升,帮我们很好的回答企业数字化投入带来怎样的产出和回报。关注个人体验,是因为所有的数字化方案最终通过人操作,人体验改善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投资价值。华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总的来讲还是在探索过程中。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面向服务采用新IT架构,包括您刚才说到AI的技术,能够构建一个新的能支撑我们服务数字化平台。

大家知道,我们每年要交付百万站点,每个站点交付时大概有100个左右的检查项,过去如果没有好的数字化手段,完全靠人工检验,成本高不说,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通过引入数字化平台以后,帮我们大幅度提高站点部署效率,使得整个站点部署进度提升了30%以上。效率提升最终反映在站点部署成本上,单站点部署成本下降13%。 所以,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过程在我们内部也要不断推进。

每年研发不低于100亿美元

记者:过去一段时间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华为也做了一些调整,接下来华为打算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应对未来挑战,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三十年有没有更宏大的想法?

胡厚崑:我们对未来前景判断是乐观,市场空间足够大。华为在过去三十年所积累下来的能力也让我们站在一个很好的起点上。同时,我们也看到未来面对这么大的机会,挑战也是同等的,在未来要解决好的是怎么样去抓住机会、应对挑战。

具体而言,有几个方面会特别强调:依然要坚持在战略上非常聚焦在我们认为充分发挥能力、充分发挥价值的地方。依然牢牢聚焦在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大的领域。这个领域空间足够大,有充分施展能力的机会,而且是未来整个智能社会建设的基石。另外,坚持持续不断加大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过去十年中华为技术创新投入将近4000亿人民币,在未来十年中每年研究创新上的投入不会低于100亿美元,乐观讲在100到200亿美元的规模。

同时,技术创新还会在其他方面加强,包括在过去已经比较有经验的产品创新基础上加强研究性创新,同时过去创新方式是比较强调目标导向,强调聚焦,今后会在这个基础上加强靠愿景牵引的探索性创新。

过去创新是以自己干为主,未来会加强合作创新,更广泛跟全世界优秀的合作伙伴来进行合作。在人才结构上也会进一步加强、吸引、培养顶尖人才,让人才进一步成为更强的创新驱动力。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还会在开放合作上进一步加强。这种开放合作体现在跟更多的企业伙伴合作,在企业业务,我们的解决方案伙伴超过860家,未来会进一步扩大这个规模。在云方面有两千多家合作伙伴,未来会进一步增加,现在在全球已经建立了九个开放实验室OpenLab,跟各个方面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未来OpenLab网络也会进一步扩充。

美国市场挑战

记者:华为在美国业务发展遇到一些新的挑战,美国遇到的这些挑战对华为的全球战略会产生什么影响?在比较近的未来,华为最大的增长来源来自于哪个区域?

胡厚崑:近期确实在美国市场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美国市场的困难会让我们在全球其他地方更加努力,这样使得我们在未来依然获得比较好的增长。所以刚才我说的在战略上进一步聚焦,创新上加大投入,积极展开开放合作,同时是要在全球坚持的策略。

对于未来几年增长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不管从区域的纬度还是业务的纬度。现在企业业务增长速度最快,未来还会继续有非常好的增长。 企业业务今年整个营收规模会超过100亿美元,从规模上来讲终端业务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现在看到的是终端产品不管从品牌、技术还是从渠道能力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加强,未来终端也会是我们非常强劲的增长引擎。从区域说来讲,未来中国、亚太、中东包括欧洲不同区域、不同业务上都会呈现出许多亮点。

记者:所以华为直接离开美国,因为没有胜算还是有不一样的战略?

胡厚崑:我们是一个商业公司,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做生意赚钱。但是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去那里做生意、去赚钱,我们也很无奈。

解决网络安全需开放坦诚

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网络安全方面,构建网络安全战略,尤其一些发达国家未来会跟政府层面有哪些尝试?对华为来说,有什么应对?

胡厚崑:面向新时代整个业务发展战略中,我们把网络安全放的非常高。华为今年计划发布网络安全2.0新的架构。这个架构最大的变化在于内部对网络安全理解从过去仅仅满足于合规、合法要求,进一步转向积极主动构建网络安全能力和用网络安全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看到现在技术的变化越来越快,过去技术缓慢变化环境中可以等着监管的规则要求、法规要求来满足这些要求,似乎这样已经解决了安全问题。面向未来在技术快速变化环境下,不能被动等着行业出现标准,必须积极思考怎么样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构建安全能力,怎么利用技术创新力量解决安全挑战和隐患。我们认为这样的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这种转变非常关键,这种转变背后反映出作为技术提供者必须要意识到未来向客户、向社会提供价值中安全是核心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未来华为会积极与客户、行业伙伴,跟各国政府机构积极展开沟通,我们认为面对未来新的技术环境和安全形势,更需要的是开放、坦诚沟通和更紧密的合作。

对待5G要更务实

记者:很多人对5G有两种看法,一种觉得过热,一种觉得已经到了时间点,想认为华为对5G目前的看法,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胡厚崑:关于5G,今年时间点上看5G端到端技术已经基本走向成熟,标准也已经准备好了,从这点来讲,我们认为5G到了一个起跑的时候。 从需求侧来讲,对于5G用来做什么,需要有一个更宽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5G的生命力我们相信是非常长远的,当你谈到5G能带来什么东西时,一定要想清楚是谈五年以后、十年以后还是明年。

从华为观察来看,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5G都有它的价值。但是要有务实的看法,比如说现在按照最新这一版5G的标准,短期5G能够在大幅度提高频谱效率,从而间接地帮运营商降低每比特带宽成本方面做出贡献。所以,能够很好地解决好人与人通信中需要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从中长期来看,随着5G的标准,也还会有不同阶段标准得到确认,5G未来会催生更多新的行业应用。基于这样的分析,5G现在可以客观的结合不同阶段定位5G价值技术积极探索和尝试。

记者:截止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年报披露完了,三大运营商年报来看2018年计划投资开支预计2911亿,低于去年预算,今年运营商会减少投资开支,对5G发展有什么影响?华为是5G的先行者,会不会对华为5G方面有什么影响?

胡厚崑:目前华为专注在5G端到端解决方案,从网络到终端,事实上在今年巴塞罗那通信展上已经率先展示了5G端到端解决方案。当然,目前展示的终端还是CPE的产品,也不是智能手机,这也是目前在市场上能看到的第一个支持5G的终端。 我们计划在2019年会推出5G的智能手机,这是端到端方案目前的关注点。从投入的角度来讲,现在对5G技术处在大规模产品化投资阶段,2017年投入了40亿人民币,2018年还有计划进一步加大投资。 目前5G还是在关注技术创新和加大投入方面,谈投资回收还为时过早。

公有云服务处于起跑阶段

记者:公有云这块市场竞争很激烈,现在华为公有云业务比较小,有什么样的公有云战略不断壮大这块业务,包括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如何发展公有云?

胡厚崑:我们承认华为公有云市场份额不大,同时看到另外一个特点,公有云总的规模也是市场初期阶段,总规模也是很小的。我们预见到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对于我们来讲,在不断增大市场空间中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是非常好的机会。形象地讲,在一个小池塘里当一条大鱼还是小鱼不重要,未来在大海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是最关键的。

未来公有云市场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越来越多传统中大型企业将会进入公有云转型的阶段。我们预见到未来云业务进入所谓的2.0阶段,1.0时期主要以互联网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转向2.0时代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比如说交通、能源、教育、金融,各行业的大企业会用云技术和公有云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的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大的机会。

我们判断当云业务从1.0转向2.0阶段,恰恰为华为提供了一个抓住云2.0转型机会来提升份额,在放大市场中不断提升份额的机会,我们看重的是这个机会。要抓住这样一波新的机会,对于云服务和云技术提供商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

再阐述一下华为云的战略:第一,要有清晰的商业定位。让客户用的放心,让合作伙伴和你合作的放心。第二,不断快速推出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云服务,以及快速改善用户体验。第三,构建强大的云生态,有一批伙伴跟你一起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几步走对了,我们认为在市场布局上就会看到结果。去年云服务用户增长三倍,云2.0时代会发挥主导作用传统行业中大型企业,比如说讯达电梯、东风本田、康佳集团都用我们公有云的客户。简单讲,现在云服务长跑处于起跑阶段,起跑阶段位置并不重要,不担心现在份额不显著,我们要看到未来长期能走到什么地方去,专注提升产品能力、发展生态、强化专业地位。

终端盈利状况得到改善

记者:去年受到一些消费者业务的影响,今年消费者业务增长的动因在哪里?能否给我们分析一下?

孟晚舟:我分享一下消费者业务变化显性原因和不显性原因。显性来看:第一,管理经营变化。2016到2017年至少两方面在管理精细化方面非常大的改变:成本管理和敏捷运营,这是管理精细化改变。

第二,品牌认同度。比如600美元的高端机做了一个调查,在2016年年底市场份额大概3.4%。2017年底同样的调查显示市场份额攀升到8.4%。从小小数据可以看到在智能手机领域越来越得到消费者认同。

第三,元器件采购计划管理。2016年对盈利波动影响比较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元器件采购商受到全球器件涨价影响。因为2016年做的预判和预案不足,2017年我们着重加强了元器件未来供应预判、计划管理甚至跟元器件供应厂商长周期战略合作谈判,这方面做了改变。从三个比较显性原因来说支撑了2017年对比2016年消费者业务显著提升。

从非显性因素来说想分享的是,任何业务前期都需要比较长时间投入,消费者业务在过去几年在品牌、营销、渠道、零售不断投入,2017年开始看到这些前期投入慢慢开始产生协同效应。比如说技术积累。去年手机发布会看到手机中很大亮点,AI芯片,以及最近发布的P20,照相功能非常强大,也是取决于技术研究,前期花了五年甚至十年技术投资慢慢在运营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协同效应,接下来几年这个协同效应会越来越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