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仿制药进口替代加速,优质药品纳入医保

第一财经APP 2018-04-08 22:39:46

作者:马晓华    责编:计亚

仿制药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已定:以高质量仿制药将替代进口原研。

在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时,中国仿制药替代进口原研的行动也开始提速。

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下称《意见》,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明确了后续的落地优惠政策,在采购、医保、税收、宣传等多方面给予高质量仿制药以支持。

“这是个很好的政策。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能够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最终进入医院才是核心。要真正做到进口替代,就是在医保报销上只报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这就和美国商业保险的政策相同了(即不报销原研药)。”南京应诺医药董事长郑维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既然你的仿制药已经和原研药一致了,只有从医保报销制度上规定了,中国的仿制药才能真正做好,进口替代才能成为现实。无疑,这个政策给仿制药企业吃了一个定心丸。”

不过,郑维义也表示,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讲,生存压力更大,将会进行一轮的大淘汰和整合,未来中国药企的集中度更高。

事实上,仿制药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做实的过程,也将是中国仿制药企业淘汰、整合、集中的过程,是中国由仿制药大国转向仿制药强国的必经之路。

仿制药将是主流产品

发展仿制药,是我国建立医药工业体系的基础。仿制药价格较低,有利于控制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用药保障水平,在各国均受到高度重视。在发达国家,仿制药是控制药费的重要方法,是在鼓励创新的同时维持医药卫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考量。

就美国而言,它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2016年处方药市场有89%为仿制药,在过去10年里,仿制药为美国节约了约1.68万亿美元的医疗费用。

“因此,中国更需要仿制药,必须加快制定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加快推进仿制药大国向仿制药强国的转变,树立公众对仿制药的信心,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用药可及性,有效减缓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的速度,实现全民健康。”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表示。

由于历史因素,中国仿制药在药效上一直和原研药有差距,使得中国医药市场存在着大量安全无效、低价的劣质药,与此同时,还有专利过期的进口药霸占着市场,消耗了大量的中国医保费用,而这些都需要中国推进提高仿制药质量、用以全面替代进口药的工作。

“过去在招标采购中,因为一品双规(医院在中标的药品目录中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 2 种),导致国外的产品价格比中国产品高;其次,最低价招标,导致国内产品只能打价格战,这日趋加重了劣药驱逐良药现象,导致中国仿制药在质量上因为成本的问题,一直提高不上去。”一位药品专家表示,“另外,原研药招标分组不同,在一品双规体系下同时保持较高价格和较高份额,给医保体系带来较大支付压力。事实上,仿制药仍将是未来我国医药市场的主流产品。”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近17万个药品批文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4376家企业中有近60%为仿制药企业。仿制药的发展为中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划上了句号,也正因此,仿制药的未来必须展开,才能完成“健康中国”之梦。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展开,但是必须给它一个身份,需要文件上给予支持和落实,否则仿制药企业的信心不足,在医保、使用环节都需要保障。” 郑维义表示。

仿制药替代原研加速

中国仿制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临床需求高的药品在专利过期后仍无仿制的现象屡有发生。如何有效引导高质量有序仿制、优化医药产业结构,成为了此次《意见》重要着力点。

在临床研究机构紧缺的当前,《意见》要求进一步释放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资源,制定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仿制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的药品,鼓励仿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罕见病治疗所需药品、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药品、儿童使用药品以及专利到期前一年尚没有提出注册申请的药品。

在使用环节,更是立足替代原研。《意见》要求药品采购按药品通用名,仿制药与原研平等竞争,在临床上加强监督疗效与原研一致的仿制药使用情况,对于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医生将进行约谈。在医保上,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激励作用。加快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

“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仿制药研发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方自主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是快速提升我国仿制药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调动市场积极性。制定完善的支持政策,保障仿制药合理使用,是仿制药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根本目标。”史录文表示。

民生证券医药领域研究员肖汉山对第一财经表示:“卫健部门制定鼓励使用仿制药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除特殊情形外,处方上不得出现商品名,在按规定向艾滋病、结核病患者提供药物时,优先采购使用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基本医保目录,不得按商品名或生产厂家进行限定。由此看来,进口药品的仿制药替代将持续加速。”

医药领域并购整合

这一剂定心丸,对于3000多家仿制药企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是,在《意见》中规定了仿制药研发的保障机制和使用环节的保障机制,使得仿制药的生存环境更优。挑战便是,将有更多的小企业将无法生存,医药产业的淘汰还将持续一阵。

“这个政策出台后,大大鼓励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让仿制药企业的利益有了保障,企业有了回报,才能更进一步解决创新问题,科研也会加强。”郑维义表示,一致性评价的投入很高,一个品种需要5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成本,而且环保成本的增加,使得一些小企业的压力更大。因此,医药产业的下一轮并购将继续,医药领域将出现更集中、大而强、研发能力更强的趋势。

事实上,这场医药产业大鱼吃小鱼的游戏早已开始。国务院2015年8月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之后,中国药企的数量已经消失了689家。从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中可以发现,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376家。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尚为5065家。

“其实这两年,医药领域的并购一直在持续,标的已经被筛过很多遍了,优质标的越来越少。”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对第一财经表示。

早在2015年药审改革的启动,多种措施都在收紧中小仿制药企业的生存空间。2016年连续出台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调整了药品注册收费标准,从过去的20万元批号换证提高到62.4万元。从批号终身制到五年一换证。这一道行政命令,让那些手中握着上百张药品批号的企业,极为慎重地开始了筛选。

随后,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又紧接着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以及《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使得过去存在临床数据造假的药品自行选择了退出,而想继续生产的药企必须进行药品一致性评价,直到仿制药与原研等效。

根据投中(CVSource)数据库统计,2014年,国内医药行业宣布并购案例343起,已公布金额累计130.29亿美元。其中已完成的并购案例为119起,已公布并购规模累计达到72.14亿美元。2016年并购宣布交易案例647起,交易规模223.99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数量下降了11.73%,交易额下降了12.99%。

截至2017年10月25日,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发生并购事件223起,总涉及金额约490亿元。并购市场虽然较2015年有所回落,但是大体上在各个指标上都超越了之前的几年,因此并购市场处于稳步平衡发展的过程中。

“做一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所需费用至少500万~1000万元,这对75%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来讲,是无法承担的。因此,在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之前,一个药品批号交易上千万元,启动之后,十几万元就可以买到一个批号。”史立臣表示。

当批号变得不值钱时,那些不足5000万元销售额的企业,要么把自己卖出去,要么转型。

“近年来,产业资本在医药领域的活跃度持续提升,包括恒瑞医药、泰格医药在内的多家公司相继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合作。产业资本参与并购也愈发普遍,复星医药、药明康德等公司最具代表性。我们认为,未来产业资本整合在医药行业将越来越常见。”肖汉山对第一财经表示。

一致性评价优势

肖汉山认为,在一致性评价进度领先的企业将具有卡位优势,有机会利用自身产品率先上市后的机会独享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一致性评价成本较高,单个品种的BE(生物等效性)支出在500万元以上,小型仿制药企业面临巨大资金压力。随着一致性评价的进行,仿制药质量的提高,落后药企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格局尽显。

“在政策的推动下,医疗行业的并购整合是大趋势,药企设立基金参与并购实际上是在抢夺市场份额。2016年GMP改造大限一到,释放出很多优质的标的。但前两年大量的并购案例出现,使得优质的医药标的越来越少。”史立臣表示。

“随着优质标的逐步完成并购,并购的热度有所降低。具体到并购标的的类型上,目前公司更看重标的的研发能力、渠道等,交易目的以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战略发展为主。”肖汉山表示,举例来说,2017年的几例并购案,包括复星医药并购印度Gland Pharma、上海医药收购康德乐中国、辅仁药业收购开药集团、东城药业并购南京安迪科等,均以弥补自身产业空白、扩展渠道为主要目标。对于大型仿制药企业来说,其研发实力、资金实力相比小企业具有显著优势,且后者的业务与大企业呈现同质化特点,因此仿制药领域的并购在数量上来说是大概率下行。

此外,肖汉山认为,医药并购基金活跃度持续提升,上市公司更是参与的重点。上市公司凭借资金优势,自行或联合其他机构设立产业基金,成为产业资本并购整合的主体。

据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医疗产业基金近100家,资金规模上千亿元。参与的上市公司包括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丽珠集团、片仔癀、云南白药、乐普医疗等知名企业。并购基金的投资通常以上下游的补全、自身业务的拓展、创新品种的并购、渠道的扩容为主,如药明康德通过产业基金先后投资了天演药业、百济神州、基石药业、巨诺(Juno)等公司。

“具有高需求、稀缺性的治疗性药品将受到重视,也将成为以后仿制药企业的主攻方向。”肖汉山表示,“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全球共有631个专利到期原研药,由于供求信息不对称,其中的大多数在我国并无企业提出仿制注册申请。当然,目前我国仿制药企业正在迎头赶上,多个优质企业已展开高品质仿制药的申请。以目前纳入优先审评程序的药品为例,截至2017年底,CDE共将25批423件申请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其中非创新药达到232件,占比55%。”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