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下,地方违规举债后门被严堵,与此同时地方唯一合法举债方式即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通道不断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近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指挥好今年2.18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以及约1.7万亿元的置换债券发行工作。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苏莉发现,与上一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意见相比,今年大幅强化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
比如,《意见》首次明确地方政府不得采取“指导投标”、“商定利率”等非市场化的方式干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也严禁承销团采取串标等方式恶意干扰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定价。
苏莉表示,这是针对前期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非市场化问题的具体回应,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债券定价的市场化,回归风险定价的本源,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信用利差将有可能进一步走阔。
另外,今年首次允许单只规模在5亿以内的地方政府债券尝试公开承销发行,同时放松了单个承销团成员的投标上限,这有利于承销团的市场化组建,进一步丰富承销机构队伍。
此外,这次《意见》还增加了公开发行债券的期限品种。一般债券增加了2年期、15年期和20年期,普通专项债则增加了15年和20年期限,并具体规定了期限发行规模的比例。
苏莉认为,丰富地方政府债券的期限品种,引入短期限和长期限债有利于地方政府将资金和用途的期限结构更好的匹配,优化融资成本,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债投资者的选择。此次引入长期限的品种,有利于覆盖长期用途,对债务兑付期限结构进行优化平衡,同时也表明市场经过数年的培育对长期限的地方债品种接受度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也离不开充分的信息披露,而此次财政部则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比如,《意见》对去年地方新推出的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等项目收益专项债券,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应当在积极与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充分披露对应项目详细情况、项目融资来源、项目预期收益情况、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潜在风险评估等信息。
财政部将研究制定项目收益专项债券信息披露最低披露要求,鼓励各地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专项债券尤其是项目收益专项债券信息披露内容。
财政部进一步鼓励地方债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这将有助于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意见》提出,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和个人,全面参与地方政府债券投资。
财政部还将积极探索在商业银行柜台销售地方政府债券业务,便利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
截至2018年5月8日,2018年发行的所有地方债均用于置换存量债务或者偿还到期地方债,尚未出现利用新增额度的地方债。市场预计未来5-8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将明显抬升。
印花税1075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411亿元,同比增长60.6%。
多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加大举债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使得一季度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对冲了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稳投资稳经济。
价格是经济运行冷暖的衡量指标,也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的关键。
惠誉方面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是有失偏颇的,不能充分客观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一致认知。对此我们深表遗憾、不予认可。
3月31日,2025年,财政部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