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9日,世界银行(下称“世行”)发布最新报告《公平的进步?世界各国代际经济流动》并在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一代代陷于由其出身所决定的贫困周期,因机会不均而无法向上攀登经济阶梯,且经济流动性在过去30年陷于停滞。
流动性是跟踪父母和子女之间通过教育实现经济流动的指标,教育是影响一个人终生收入的一项重要资产。报告审视了1940年和1980年之间出生的人口,发现从底层向顶层流动性最低的50个国家中有46个是发展中国家。
不过好消息是,各国性别差距在缩小,在高收入国家,目前年轻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现超过年轻男性,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女性也在迎头赶上。世行指出,不久的将来,在全球范围,教育水平超过父母的年轻女性比例将会超过年轻男性的这一比例。
发展中经济体中底层人群向上流动性下降
世行在该报告中使用了一个新开发的“代际流动性全球数据库”中的数据,这使其覆盖面达到148个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96%。
该报告详尽地描绘了世界各地社会经济流动性与机会不均等的状况,并通过研究75个国家的现有数据展示出收入流动性的格局和驱动因素及其与教育流动性的关系。
数据显示,平均来看,在发展中经济体,底层人群向上流动性下降,难以脱离底层的人口数量增加。对出生在较贫困家庭的个人来说,在平均生活水平已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许多经济体,向上攀登阶梯的机会在缩小。
“教育流动性较高的国家在推动未来增长以及减少贫困与不平等方面更有优势。相反,流动性停滞引起对未来进步的担忧,特别是集中了大量贫困人口且子女的前程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紧密相关的非洲和南亚令人担忧。”世行贫困与公平全球实践局高级局长卡罗来纳·桑切斯表示。
不过报告也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中代际流动的程度也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在中非共和国、几内亚和南苏丹,1980年代出生的人口只有12%获得了高于其父母的教育水平,而在韩国该比例为89%,泰国为85%。
通过对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六个发展中大国的研究发现,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流动性都上升了,虽然程度不同。
不过,该报告发现,自1960年代以来,巴西,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四国的进展速度放慢,而中国和尼日利亚则完全停滞;同时,巴西、中国、埃及和印尼反映出性别融合的全球性趋势,男女童之间的流动性差距已接近于零。在印度和尼日利亚则没有出现这种融合,性别差距之大几乎与半个世纪前无异。
“这份报告描绘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流动性和机会不均等的状况令人清醒且细致入微。一方面,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代际经济流动性都很低,而且最令人担忧的是在过去30年没有任何真正的改善。”世行贫困与不平等高级顾问弗朗西斯科∙费雷拉表示,不过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有了政治意愿和正确的政策,这种情况是能够改变的。
报告并指出,不论一个人的父母的社会经济背景如何,向上攀登经济阶梯的能力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通过给予每个人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可以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生活在流动性较大的社会里的人们对其子女的未来更加乐观,这就可能导致社会具有更高的期望,获得更大的凝聚力。
黄金作为投资者寻求“避风港”的热门选择,预计今年均价将创下历史新高,比2023年上涨21%。
在即将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G20峰会上,多边开发银行改革也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报告显示,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AI)和数字平台等新技术正对该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
世行数据显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人数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70%。
世行主管发展政策与伙伴关系的高级常务副行长托森伯格表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低碳转型和气候韧性投资方面面临巨大资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