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月中央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后,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这一工作,今年年底有望实现补充耕地节余指标跨省交易。
简单理解,所谓跨省占补平衡,即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A省市可以通过资金等交易方式,向后备耕地资源丰富的B省购买相应的补充耕地指标。这样,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在总量上得以实现。
部委调研
5月31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就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实施工作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展集中调研。今年3月,国办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为跨省统筹占补平衡提供了具体操作规范。《办法》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明确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实施范围,合理控制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实施规模。
据《四川日报》5月2日报道,四川省年底有望实现补充耕地节余指标跨省交易,目前正加紧开展交易需求摸底、耕地质量核查等基础性工作。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补充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初步统计,目前各地已上报约8万亩补充耕地指标交易需求,将积极争取省内特别是贫困地区补充耕地节余指标申报纳入国家统筹,承担补充耕地任务。
此前,四川于2013年启动补充耕地跨市州易地交易,目前已完成跨市州易地交易80余批次,面积18万余亩,涉及资金32亿余元。
曹卫星强调,要坚持“三位一体”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落实好补充耕地任务,不仅要增加耕地数量,更要考虑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地方在占补平衡过程中时常存在占优补劣、占多补少问题,在实行跨省统筹占补平衡时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新课题。
“肯定要加强监管,不能让它处于失控的状态,除了数量问题,补充耕地的质量更为重要。”廖洪乐称。
按照上述《办法》,相关部门将利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等手段对国家统筹新增耕地进行监管。
双方都获益
我国之所以要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护耕地质量和数量是根本目的。
“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710万亩,补充耕地2561万亩,补充耕地中有141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落实了占一补一、质量有提升。
实行占补平衡要求地方拥有一定的耕地后备资源,但我国东部沿海、辖区面积较小的直辖市和个别省份,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困难,个别省市出现了难以足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
原国土部2017年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从区域分布看,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份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11个省份之和仅占到全国15.4%。
“这反映出,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一位原国土部官员称。
除了缺少后备资源,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补充耕地成本也越来越高。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2011~2013年共补充耕地4.17万亩,亩均成本3年增长了一倍多。
东部耕地后备资源近乎枯竭,补充耕地成本愈加高昂,这种现状下,跨省统筹成为大势所趋。
廖洪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用地需求始终存在,但耕地后备资源较少,靠自身难以解决占补平衡问题,所以对跨省占补平衡存在一定需求。
“这个政策对双方都有益处,一方面发达地区解决了用地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指标交易来分享土地收益,进而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廖洪乐称。
上述《办法》规定,跨省域补充耕地资金,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部分安排给承担国家统筹补充耕地任务的省份,优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补充耕地任务;其余部分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使用。
“要深刻认识实施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曹卫星也表示,国务院建立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在坚持耕地保护面积不减少、产能不降低的同时,有利于保障经济建设合理用地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曹卫星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土地政策作用,在当前国家脱贫攻坚关键期、乡村振兴战略启动期,通过实施补充耕地指标跨省域有偿调剂,建立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资金、资源互补机制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资金转移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海南、广东、福建、江苏、山东、四川等多地已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今年一季度,有15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三个省份超过2万元。
有法学专家认为,专项监督启动后要注重后续的追责,并期待其成果能最终转化为法律。
今年一季度,四川汽车产量24.6万辆,增长31.6%。
“21条”包括实施首发经济、消费新场景运营、演艺赛事活动、重大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