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金融市场预计将出现回暖的IPO市场、波动的债市、受政策影响的人民币汇率以及增长的指数型投资和并购活动。
权益市场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重要融资渠道,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0年来,中国股市发展迅猛,上市公司多达4300家,奔腾又躁动的年轻股市,带给中国企业一个巨大的红利期。但红利期过后,A股资本市场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对企业、投资人和整个市场又有怎样的影响?正在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已经有2000多家,但中国的经济体量究竟需要多少家上市公司?反之,新的资本市场生态适合什么样的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后又该如何改变和进化?
首先,资本市场生态的变化将给企业带来新的风险。也就是说,原来上市资格作为稀缺资源、各上市公司价值在行业内趋向混同的资本市场生态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此带来的价值分化已经在市场上显现并将持续放大。上市只是企业发展的一步,而不是终点,如何在同业内上市公司数量增多、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更注重企业基本面的新生态中,快速发展并脱颖而出,而不出现估值迅速下降甚至被市场抛弃的情况,将是很多上市公司的最大风险点。
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来支持创新,尤其是便利创新的资本化,是当下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课题
当下宏观形势巨大压力下,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资本市场的国内循环,且目前为止运行良好。虽也有泡沫,但最终挤掉泡沫活下来的公司,会成为伟大的公司
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如能通过产业链核心企业有效传导,则能让资源更精准、顺畅地流向中小企业,实现政策支持的初衷,效果更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是美国金融协会、西部金融协会、欧洲金融协会、和金融中介研究学会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