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上涨,债市回调,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第一财经记者走访银行了解到,理财产品普遍承压,部分R2级别理财产品甚至亏损。专家认为,股债跷跷板效应或短期持续,同时,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看多股市,中国资产进入新一轮重估。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汽车4S店发现,部分品牌汽车金融提供免息贷款,而银行车贷利率普遍超4%。尽管有银行提供低至3%的消费贷利率,但往往有门槛要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个人消费贷实施贴息政策,目前贴息政策尚未落地,专家建议,政策应尽快落细、简化流程,真正惠及终端用户。
北京连日暴雨后放晴,第一财经记者探访中通快递北京一站点,发现快递未现积压。遮雨棚、篷布、雨衣等装备齐全,站点采取“晚出但送完”策略应对暴雨。快递员表示,客户理解度提升,遇恶劣天气多能接受延时送达,保障配送稳定。
居然智家回应称“以公告为准”,并称目前“跟监管提出需求,等监管通知再公告”。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引爆订单量,某茶饮店店员称一天爆单上千单却“赚得少”。为省钱,不少消费者选择线上下单、线下自取。骑手称“跑一天才赚几百”,难达传言的千元收入。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2025年全国两会,“就业”问题仍是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以上,并将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AI等新产业创造新岗位,但部分劳动者面临技能错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社保政策,以更精准的支持促进稳就业。
3月9日,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召开,稳楼市成为关键词。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将通过政策组合拳、城中村改造、收购存量房、改革开发销售机制等措施,推动楼市止跌回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4.4万亿元专项债,其中部分资金将用于地方政府收购存量房,以保障性住房等方式消化库存。政策持续加码,但市场信心修复仍需观察,购房者预期的稳定成为关键。
2025年全国两会上,银发经济成为热议焦点。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30万亿元,占GDP的10%。智慧养老、银发文旅等新业态兴起,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建议加强AI、机器人等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完善养老产业政策,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未来,在科技与政策双重赋能下,银发经济将从“夕阳事业”迈向“朝阳产业”。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科学技术部前副部长徐南平表示,中试平台就是要解决创新“死亡之谷”,是科技创新的最要着力的地方。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大模型广泛应用之后,会遭到黑客比较大规模的攻击,所以千行百业在用人工智能解决行业应用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要解决安全问题。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联泰集团行政总裁陈亨利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策组合拳,对此,金融市场反应很好。
当证监会主席吴清笑谈“不聊DeepSeek就落伍”,当万亿创投基金瞄准硬科技“敢闯无人区”,今年的两会科技叙事正突破传统边界。
3月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证监会五大财经部委负责人出席全国人大记者会,回应经济热点。国家发改委表示,实现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有基础、有保障。央行透露,将择机降准降息,证监会强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财政部将加大消费支持力度,商务部则重申稳住外贸基本盘的信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加大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投入,推动经济与民生良性循环。报告将“提振消费”置于更突出位置,促消费与扩投资互动,并首次在总体要求中提出“稳住楼市、股市”,增强市场信心。
全国两会开幕,“提振消费”成为热议话题。如何让市场更有“人气”,让钱包更有“财气”?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表示,有效扩大消费得关注民生,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将已有政策贯彻好、落实好,就一定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前副部长王江平表示,本次两会关注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此外,针对人工智能,他表示,关注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视频采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