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体系及其新变化

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危机之前,美联储主要采用的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即重点关注价格变量利率,通过调整美国的央行准备金以干预市场利率,从而调控社会流动性水平。在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Ⅲ》等对于货币市场的监管规则强调具有安全性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限制私人市场的抵押品,导致金融市场融资成本上升,流动性创造变困难,从而在整体上可能导致金融市场运行的低效这是金融体系所付出的代价。美国财政部以国债形式创造货币,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储存大额资金的方式;美联储喜欢通过购买国债来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2023-06-19 14:39

货币体系以及美元的全球性市场

实体经济离不开货币及金融合约的助力,更加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流动性的创造,推动世界金融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2023-06-19 14:53

信息选择: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前沿理论

由于数据和信息本身的外部性,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变得至关重要,这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领域,尤其对于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数据的产权界定和金融资产化问题。数据、尤其是平台巨头生产的大数据的产权界定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02-17 17:04

重构金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在经济上行期,富人获得了很高的资本回报,低收入群体占有的资产(同时也是抵押品)少,通过资产升值和获得信用取得的收益较低。层层抵押的债务结构,以及货币市场极短的资金期限,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很容易因为底层资产恶化而发生严重的挤兑和抛售事件。

2022-12-16 18:30

为应对国际货币大变局,中国应改进国债与货币发行方式

华尔街极负盛名的瑞信明星策略师佐尔坦鲍兹认为,全球货币体系将围绕大宗商品进行重塑,美元将失去其主导地位。

2022-12-16 18:30

机器人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兴起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应用量最大的国家,机器人的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

2021-02-20 18:31

谈谈中国的“关系型社会”

可以说,关系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各个维度。例如,发展中国家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就是这样,由于专业性市场的缺乏,两者之间的交易往往同时跨越了几个(局部化和人格化的)市场:地主和佃农不仅在产品市场上发生交易(如地主会购买佃农的粮食),他们还会在劳动力市场(地主雇佣佃农)、信贷市场(如地主提供借贷给佃农)和保险市场(如分成租佃制)上同时发生互动。而在社会分工程度高的经济中,人们在不同的专业化市场上会与不同的主体进行交易。从经济结构角度讲,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流动性较低的定居型农业社会,社会分工程度相对比较低。

2021-02-19 11:00

中美博弈的“傲慢与偏见”

在与美国竞争博弈的过程中,中国如何避免踏入大国赶超陷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中美当前的竞争格局很像20世纪80年代末美日之间的关系。同时,中日两国在赶超型的经济下,采取的都是政府主导的发展型国家战略。1871年德意志统一,铁血宰相俾斯麦开始国内的整合,对外采取的也是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经济就超过了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相似,在短短三四十年内经济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5%~6%以上。

2021-01-27 11:24
  • 王永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985平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