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数据和平台经济,我们看到了消费者资产的兴起、线上线下经济的互补分化以及对平台经济演化的包容性需求。
消费同样具有生产性的一面,“消费即生产”的理念正逐渐成为时代的强音。
疏散人口反而可能加剧服务供需之间的空间错配,导致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距离增加,结果是增加交通压力,或者使得需求者减少消费。
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在父母就业地入学,可以说相当紧迫。
在土地和相关的财政问题上,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
尽管中国劳动力跨省流动的趋势下降,但2024年春运的人员流动量显示“流动中国”的活力。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复苏的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重视制造业的同时,要摒弃提升制造业比重的惯性思维,看到服务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大V有话说 | 东北将来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 仍然会有人口从东北流出;另一方面, 留在东北的人口也会不断聚集到东北有竞争力的大城市和都市圈。
在未来,可能就业流动性和灵活性是长期存在的现象。由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今天很难在一个地方工作一辈子,也很难在一个岗位、行业工作一辈子,很有可能要面对不断换工作的新现实。
中国长期存在过于注重生产而不够注重消费的特点。而消费的增长才真正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二次分配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减少收入带来的差距”
如果在当前中国省和省之间人均GDP差距达到4倍多的情况下,通过降工资来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就将把巨大的人均GDP差距转化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它跟共同富裕是相违背的。
要素和商品的国内循环不畅是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重要原因。
中国,恰逢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向市场、从封闭向开放的大转型中。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是向心力的来源,是什么让城市充满活力?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居民通勤方式的结构性改变,从长期来看拥堵增加并不多,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可以出现拥堵减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