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9''

首发新品、集中签约、链接生态 跨国企业投资中国信心足 深耕进博觅新机|一探进博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来自不同领域的跨国企业,首发新品、集中签约、链接生态,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做出了同一个选择——投资中国。

一探 第六届进博会
11-10 23:03
03'20''

以进博为“窗口” 上海如何树立高水平开放“风向标”?|一探进博

第六届进博会今天落下帷幕。在今年进博会现场的采访当中,不少来自海内外的参展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参与进博会,在收获订单的同时也打开了新市场。而进博会举办至今,又给上海带来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一系列开放合作加速涌现的背后,“上海实践”如何助推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第六届进博会 一探
11-10 22:19
03'01''

2023上海全球资管论坛:积极参与金融开放 外资与中国市场“双向奔赴”

2023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今天正式开幕。在中国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外资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本次论坛现场,多名外资机构负责人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中国市场的长期投入不会改变,面对中国市场这片“广阔天地”,外资仍然“大有可为”。

10-12 21:03
02'28''

实探国庆黄金市场:门店日营业额达四五百万 金价连续下跌影响几何|一探

九月下旬开始,国际金价连续下跌,国内价格跟随跳水。经历短期价格变动后,国内黄金市场有何变化?国庆假期期间,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上海多家金店了解到,节日期间国内黄金实物交易持续火热,与下跌的金价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背后又有哪些因素支撑?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一探
10-06 17:56
03'52''

十一“黄金周”楼市探访:认房不认贷“余温”尚存 上海楼市热度能否持续?|一探

上海执行“认房不认贷”一个月以来,楼市发生了哪些变化?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走访上海新房、二手房市场发现,政策刺激之下,上海楼市阶段性转暖后渐趋稳定,当前各方仍然期望加快楼市流通,提振消费信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放松限购,中介费率进一步降低,上海楼市的下一个变量何时到来?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一探
10-04 16:58
03'17''

中国经济企稳迹象增多 宏观政策后续如何发力?这场重磅金融峰会带来最新见解

9月22-24日,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举行,近700位全球财经领袖云集,共商全球复苏与挑战。在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宏观政策已做出许多调整和优化,如何评估现有宏观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果?面对潜在困难和挑战,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复苏前景?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来听听外滩金融峰会现场的真知灼见!

09-23 17:42
02'29''

如何理解ESG?这场盛会汇集全球ESG领导者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都在这里

9月13-15日,2023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重磅呈现。相比往届,此次大会的最大特点在于,更加关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炼两方ESG的核心内容,将ESG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共同聚焦ESG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全球ESG的理论与实践。正如本次大会嘉宾——“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所言,ESG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模式,但这并不是ESG的全部意义。

09-14 16:16
02'38''

探索科技创新的“中国学派”!这场重磅论坛汇聚全球科学大咖 共话开放创新生态

2023浦江创新论坛今天在上海举行开幕式。聚焦全球科技前沿,来自各领域的科学大咖展开思想交流与碰撞,共话开放创新生态。科学无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国如何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创新为“锚”,中国应该探索怎样的科技发展之路?在浦江创新论坛现场,聆听来自科学家的声音!

09-10 12:12
03'16''

实探上海“认房不认贷”后楼市变化:一二手房流动性差异大 市场热度或将阶段性回升|一探

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全面落地,楼市反应如何?记者从上海市开发商、中介机构等了解到,政策执行后新房交易量变化明显,一批购房者重燃买房热情。对比之下,二手房市场表现则相对平静。随着潜在需求释放,一二手房市场是否会继续分化?长期来看,楼市流动性和活跃度能否持续回升?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一探
09-04 17:10
03'24''

实探嘉兴楼市:中介月均成交量不到一套 全面取消限购限售将带来哪些变量?|一探

8月25日,浙江嘉兴出台21条楼市政策,其中全面取消限购限售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记者通过走访当地开发商、房产中介等了解到,楼市当前依然面临流动性不足,市场信心有待恢复。嘉兴打响全面放松限购限售“第一枪”后,能否有效提升市场活跃度?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房地产政策端还会有哪些走向?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一探
08-29 20:17
02'31''

打造一个数字人 需要几步?|数新风

大模型的出现,使得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更加高效,当前越来越多的制作公司已经开始尝试接入生成式AI的工具,为数字人注入“灵魂”。但是,目前的生成式AI技术,仍处于早期,数字人的制作,仍然需要人工的大量介入,AI只能做到辅助。从建模到动画制作,3D数字人的制作流程是否会被重塑?记者就带你看看,打造一个数字人,究竟是什么流程。

08-25 15:34
01'58''

当生成式AI来“敲门”:游戏工业化流程加入新玩法 哪些环节将被重塑?|数新风

对于每个游戏玩家来说,精美的画面、写实的角色、“高大上”的特效总是令人着迷。完美的视觉效果背后,离不开先进算法和算力资源的支撑。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当下AI的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游戏制作环节,相比于传统游戏开发来说,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游戏行业向来处于技术应用的前沿,生成式AI究竟能否重塑游戏开发、设计、体验等各个环节?

08-25 15:34
02'54''

民营文旅消费企业:科创激发新动能 信心成为当下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指出,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文旅、消费行业的民营企业。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如何主动应变?产业数智化来临,如何发挥“科创”力量?从产品到服务到品牌升级,面向高质量发展,文旅、消费类企业又将如何突围?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08-22 18:09
04'36''

“对话”大模型:迈出“智联万物”第一步后 国产大模型如何“生成未来”|一探•与AI共迎未来

“智虑周详通天地,能言科技是灵魂”。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由国产大模型“文心一言”所作的这句诗,与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火热程度相契合。去年年底诞生的ChatGPT将“大模型”推向人工智能舞台中央,全球科技厂商纷纷下场,吃瓜群众争相围观。“大模型”登上“热搜”半年多以来,奋力追赶的国产大模型当前处于怎样的位置?全社会掀起“模型热”背后,行业需要哪些“冷思考”?面向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国产大模型该如何突围?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一探
07-08 13:19
04'02''

AI老师走进课堂:是“超级辅导员”还是“苏格拉底式导师”?|一探•与AI共迎未来

在众多传统行业中,教育领域是人工智能最热衷于变革的场景。随着大语言模型火热“出圈”,国内外教育科技企业也纷纷搭上这趟“技术快车”,企图寻求AI+教育的全新想象空间。创作和思辨等能力更强大后,虚拟AI老师能否取代教师这一岗位?大模型对于教育的影响,到底会如何演进?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一探
07-05 21:05
02'17''

从元宇宙医疗到卫星互联网 行业应用层出不穷 “数字基因”如何塑造“智慧上海”?

06-29 11:19
03'15''

一个降碳项目相当于种五百万棵树 首届碳博会的“绿色”关键词有哪些?

聚焦节能低碳技术与产品,首届碳博会旨在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推广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从氢能产业园到CCUS碳捕集利用,再到AI智能碳管理平台,本届碳博会现场展示了哪些“绿色成果”?面向双碳窗口期,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如何形成合力?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06-14 14:23

记者实探:可容纳20个千亿级参数模型训练 新型数据中心如何参与算力迭代?

算力基建化时代,我国数据中心建设步入快车道,规模总量大幅跃升的背后,能耗高企、供需失衡、智算资源不足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器机房,到实现大规模算力输出的超算中心,数据中心完成了怎样的形态演进?面对AI计算需求的大规模爆发,新型数据中心又将如何进行迭代升级?第一财经记者带你走进数据中心,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06-12 22:32
01'59''

亮点抢先看!首届碳博会开幕在即,记者带你开启“碳”索之旅

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开幕在即。本届碳博会将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从6月11日持续至14日,包含主题展览、系列论坛和贸易对接三部分活动。首届碳博会现场将带来哪些亮点技术、产品和成果?在正式开展之前,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开启“碳”索之旅,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06-10 21:15
03'04''

实探上海“一成首付”楼盘:被约谈后仍可内部操作 低首付折射哪些楼市困境?|一探

近日,上海一楼盘“一成首付”卖房的消息引起热议,第一财经记者来到该楼盘详细了解后发现,尽管已被监管约谈,却依然有中介声称可通过内部操作,进行低首付购买。在楼市分化和去库存压力下,近期多地出现房企低首付“花式促销”,这一现象背后隐含了当前楼市的哪些困境?更现场、更财经,一探究竟!

一探
06-08 15:29
  • 武敬栋

    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