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通过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提升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推动建立更加包容的地区合作架构。
新冠疫情、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种种全球性问题对全球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却无法适应这些新需求。亚洲将为世界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但长期以来,全球对中国和亚洲崛起的论述相对而言更多集中在经济层面上,缺乏对中国和亚洲发展的全面解释。在本书中,作者表示,亚洲的崛起,关键在于亚洲国家勇于充分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增进各国间的相互交流、自由贸易。本书的出版昭示着亚洲将引领对全球化未来发展的新叙事。与此同时,马凯硕还在书中对西方在国家治理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评,通过大量引用西方的观点,从西方习以为常的认知入手,对比当前亚洲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所谓常识的本质缺陷。
随着新技术发展及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对外开放也将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创新分工,重构在全球产业链地位,从而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在数字经济、全球自贸协定、碳排放等领域,中国参与程度不断加深,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通过主动分担全球治理责任,中国将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发挥更多作用,倡导构建基于共治理念的多边合作机制,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打造东西共治全球共治的格局。
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人才引进和区域人才竞争力建设,正成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包括成都在内的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的关注重点。
气候变化危机、贫富差距拉大、民粹主义崛起、全球治理体系滞后等全球性问题挑战加剧了全球化的脆弱性。
入世20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当前WTO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在重塑WTO影响力的目标下,可以从推进CPTPP等区域协定成果中寻找WTO改革的突破口,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从智库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WTO改革。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最重要全球性倡议之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美欧均推出基建计划背景下,若一带一路进一步多边化机制化发展,与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提出的重建更美好的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简称B3W)、连接欧洲设施计划等对接合作,可更大程度、更高效率上推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核心。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发展机遇,也大幅提升了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程度。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有全球治理体系跟不上全球实践的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疫情扩散、气候变化、资源利用、战火冲突等事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东西方国家如何求同存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成为亟需思考的议题。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根本逻辑没有变。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策举措,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为我国人才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亚太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CPTPP可增进中国及相关国家对接沟通,成为亚太地缘关系协调新平台。
当前,人类正面临病毒变异传播、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特别是新冠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疫情持续影响着全球人员流动与经济复苏发展,加剧了国家间隔阂与摩擦。随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看好中国经济及中国市场发展潜力,期待在中国进一步开放中与中国加强经贸投资合作也是跨国企业等普遍共识与期待。因此,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全球化应向着更加包容平等、互利共赢、合作团结方向发展,在开放融通与互信合作中共同应对人类面临全球性挑战,打造韧性全球化。
当前,人类正面临病毒变异传播、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特别是新冠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疫情持续影响着全球人员流动与经济复苏发展,加剧了国家间隔阂与摩擦。随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看好中国经济及中国市场发展潜力,期待在中国进一步开放中与中国加强经贸投资合作也是跨国企业等普遍共识与期待。因此,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全球化应向着更加包容平等、互利共赢、合作团结方向发展,在开放融通与互信合作中共同应对人类面临全球性挑战,打造韧性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快速复苏主要取决于多国疫苗接种行动的快速开展,以及各经济体间开放和经济活动的恢复。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自加入APEC以来,中国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不断扩大,在亚太及全球生产链、价值链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收益。
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的历史中,中国受益于联合国,也贡献于联合国,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联合国。按照联合国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到2030年,要实现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公平教育,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内容。如今距离目标时间点还有10年,但遗憾的是,世界并没有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而包括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给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加了新的难度。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的历史中,中国受益于联合国,也贡献于联合国,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联合国。
过去三十多年间,新自由主义理念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获得了高歌猛进式发展,然而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经济全球化重启再加速,需要注入人本全球化的视角,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关注更多人的幸福而非少数人的福祉,关注人的感受与需求而非只看重经济发展数字。解决贫困问题、贫富分化及不平等问题,需要各国出台切实举措,也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过去三十多年间,新自由主义理念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获得了高歌猛进式发展,然而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