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不仅可取,而且非常必要。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必要的调整后仍是经济支柱,保障性住房体系应逐步向购置型保障房为主导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中青年群体的房产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内需走软的关键原因是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跌。
本文由信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海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廖群撰写,阐述了“去旧换新”作为缓解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压力的良方,同时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有效性、必要性和正当性逻辑分析,强调了推动各行各业实行设备或产品的“去旧换新”对于创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
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持续崛起,“去旧换新”不仅是良方,而且是必由之路。
从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的角度,住房标准升级理所应当,尽早激活城镇居民换房需求意义非凡。
就潜力而言,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时间可维持20年左右。
报复性复苏指不仅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还将疫情造成的增长损失补救回来,比恢复性复苏更进一步。
今年应该争取达到7.0%,因为这将使得2022和2023两年的年均增速达到当前阶段潜在经济增速区间5.0%~6.0%的下限,从而实现所谓的报复性复苏。
那种对于过去12年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太快和换挡过程太急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起码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不必过度担忧。
廖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全球经济地位,与“中国崛起顶峰论”相反将继续提升;另一方面困难加大,须严阵以待。
廖群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廖 群: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徐天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
经济政策视实际增速与增长目标的差距而适情适时地加码宽松,将是今年经济从疫情强劲复苏的有力保障。鉴于我国经济由内需主导,政策与外部因素综合来看将支持经济增长从疫情中逻辑性或技术性地强劲复苏。
廖群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新年伊始,人们自然关心今年的经济增长前景。鉴于我国经济由内需主导,政策与外部因素综合来看将支持经济增长从疫情中逻辑性或技术性地强劲复苏。
加之人口即将进入负成长,很多人认为我国的住房需求已无增长潜力,并引用一些国际比较数据来支持这一观点。居民的住房需求,首先是所谓的“刚性需求“,简称为”刚需“;此处”刚“主要不是指硬性,而是指必然性,即必然产生的需求。
作者:廖 群、徐天启、赵越(廖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10月份我国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与9月份相比全面回落。
应该指出的是,三大加速中市场流通机制优化的加速,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结构升级加速的前提,因而是加速内需循环进而“双循环”的关键。因而,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加速市场流通机制优化的具体举措,而加速市场流通机制优化又是加速内需循环进而“双循环”的关键。
“统一大市场”与“双循环”两者相关,但又有所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今后5个月我国经济复苏力度将逐月加大。
因而当前我国国家债务水平研究的主流依据是宏观杠杆率,对此杠杆率进行国际比较导出的主流观点是我国企业进而整体的债务水平过高。债权融资必然形成债务;债权融资多必然导致债务余额高,则债权融资主导必然推高企业部门宏观杠杆率。
信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海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前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现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并负责金融行业、市场及策略研究。曾任职于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担任经济预测处长和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