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7月份相对于4~5月的低谷保持了复苏态势,但复苏力度较6月份脉冲式的反弹有所减小。
供给端,7月份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3.8%和0.6%,比6月份减慢0.1和0.7个百分点,表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均仍在复苏,但步伐有所放慢。
需求端三驾马车的表现大为不同。
出口表现抢眼,7月份增速在6月份22%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至23.9%。在市场普遍认为全球经济正在快速走弱的形势下取得如此的出口增速,大大出于市场预料,也再次表明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强劲和韧性,反映疫情对他国供应链的损害程度远甚于我国。当前出口额很多是基于一季度全球经济被普遍看好时的订单,以及我国进一步开拓一带一路和RCEP市场的效应等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则有所放缓,7月份为3.8%%,比6月份慢1.8个百分点;1~7月为5.7%,比1~6月慢0.4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1~7月增长7.4%,比1~6月加快0.3个百分点,表明财政政策力度加强;制造业投资增速当月放缓,但1~7月达9.9%,反映企业投资者信心虽减弱但在恢复过程中;问题在于房地产投资,1~7月下降6.4%,降幅高于1~6月1个百分点,说明房地产市场仍在下滑,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大拖累。
消费表现更差于预期,复苏仍然大幅落后并拖累经济增长。7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7%,比6月份减慢0.4个百分点,显示疫情对居民消费的遏制有所转强。疫情仍在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致使防疫措施时紧时松,居民的消费意愿随之波动,恢复程度受到限制。
7月份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加大,比6月份高0.2个百分点至2.7%,虽仍在3%的政策目标之下,更大大低于其他很多国家,但为我国近年来新高,说明在全球通胀攀升的形势下我国也难以独善其身,若继续上涨将可能成为货币政策的制约。
今后如何呢?预期今后5个月我国经济复苏将加快。宏观经济政策也有望进一步放松。我国货币财政政策是有放松空间的。通胀虽在上升但处于可控水平,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制约短期内不会体现。货币政策方面,鉴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高于大部分其他国家,降准和LPR利率的调降可再连续进行多次,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也可更加积极和灵活。财政政策方面,在疫情威胁仍未根本性消除的情势下,打大一点财政赤字,突破3%的门槛,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基础设施投资刚刚开始发力,发力度应该快速加大。面向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个人的定向扶助措施应该加码。
营造更为宽松的行业和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应根据调控的实际效果而果断进行调整,毕竟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之一,在我国和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
外部环境也有很多不确定性,6、7月份超过20%的出口增速难以持续。但鉴于疫情两年多来我国出口增长总是领先于全球并超预期,说明我国供应链在全球的相对优势地位不可低估,这将支撑今后5个月我国出口继续以双位数增长。
若如上所述,今后5个月我国经济复苏力度将逐月加大。由于7月份数据弱于预期,可以期望一系列更大力度的稳增长措施很快推出,8、9月份数据有望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因而预计三季度GDP增长4.5%~5.0%;四季度复苏力度将进一步加大,GDP增长速度将接近于6%。
这样,GDP增速下半年将加快至5.3%~5.6%,2022年全年将在4.0%~4.2%。
(廖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徐天启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越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国家发改委表示,随着宏观政策持续显效、改革举措持续落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在不断积累。
国家统计局表示,虽然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投资的累计增速有所回落,但当前的投资量增质升的特点比较明显。
产能过剩与总需求不足可以说是同一个概念。
投资与消费、财政与货币、跨周期与逆周期、短期与长期、中央和地方的再平衡。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研究制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举措,兜牢基层“三保”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