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出明确要求,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癌症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在总理看来,这件事一旦有突破,不仅直接造福当代群众,还惠及子孙后代,功德无量!
秉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中国经济赢得的远不止是一城一池,而往往是一个产业的“风口”,乃至抢占和引领未来趋势的有利格局。
此次又将大督查和评估结果安排在同一天常务会上汇报,可谓大有深意。
当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与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汇报。李克强强调,让好政策尽快落地使科技人员有更多获得感。
外资的引进,除对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外,还具有吸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等显著的“外溢”效应。
最新一次常务会讨论这一议题时,李克强“再而三”提及要守住“社会道德底线”。这既是对地方和部门工作的进一步期许,也是向整个社会释放“定民心”强烈信号。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光靠众创空间、双创基地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环境,要统筹各种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
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这两项政策同一天部署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中国社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判断和把握。经济形态变,就业形态变;就业形态变,养老保障变。
与其煞费苦心地想着怎么规范审批发证、防止权力寻租,不如直接“减”掉本就不该发的证、“放”掉本就不该有的权。
近日,国务院确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简化审批程序,但这绝不代表政府责任的减轻,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政府的责任更重了!
“互联网+”这一“加”和减税降费这一“减”。加减之间,又到风起云涌时。这一轮“万亿”减负,便是“亿万”创富市场主体和鲜活市场故事的“风口”。
中德总理4年间已经8次会面,早已是“老友记”。但这第9次颇有特别之处——此时此刻,这场跨越亚欧大陆的握手显得是那么恰逢其时,因而也弥足珍贵。
2008-2016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已使80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出棚进楼”。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总人口。未来3年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
所谓先进制造,并不单纯等同于“大”,而恰恰可能孕育于“小”。
动能新,就业稳,实质上是给去产能“托底”。 “新的来了旧才好去”,这正是总理部署去产能时突出强调“新动能”的重要原因所在。
李克强连续突出强调“全球竞争”。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中国的改革进程也要放到国际环境中去考量。营商环境“升级”,就其释放的市场活力而言,中国经济将会“升维”。
4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7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强调要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着力为实体经济升级营造更好环境”。此外,李克强对振兴实体经济给出4个字:转型升级。
“千万不能搞数字脱贫!这方面要有检查机制。”李克强强调,“要实现真正脱贫,而不是暂时的,或者‘被脱贫’。一定要调动起贫困群众奋力脱贫的内生动力。”
2016年,服务业占我国GDP比重上升到51.6%,是投资最多的领域,对税收的贡献也最大。一二三产业中,服务业成为“领头羊”。
总理力抓清费,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发出了一个“强信号”:市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政府听进去了,不仅有姿态,更拿出解决的硬措施。
第一财经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