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月的22036.4亿下降到七月的11689.6亿,七月份的同业存单市场稍显“冷清”。据了解,单月到期量较小、中小银行主动压缩和外部流动性宽裕是同业存单发行量环比“腰斩”的主因。
多位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的定向降准、置换降准和MLF放量操作为银行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使大行负债端压力明显缓解。而线下同业存款转为线上的同业存单,是此前几个月大行同业存单发行放量的原因之一。
城商行和股份行人士则告诉记者,一方面,去年以来金融监管对同业存单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部分同业存单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迫使银行降低对同业存单的依赖;另一方面,资金面的宽松为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创造了压缩同业存单发行的流动性环境。
发行量“腰斩”背后
Wind资讯显示,截至7月30日,银行发行同业存单11689.6亿元,较六月份下跌11748.2亿元,降幅超五成。
上海一位固定收益分析师告诉记者,到期量低是7月单月发行量较低的直接原因。“如果看净融资的话,6月同业存单净融资为负,而七月同业存单净融资则是正的2030.7亿。”
一位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银行流动性充裕是发行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资金面宽松外,一位股份行资管人士称,备案方面的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同业存单的发行,部分同业存单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银行不得不克制发行的冲动。
而一位城商行人士称,同业存单对接资产规模的下降也是导致同业存单发行量骤减的原因之一。相比于表内负债,该行的表外的负债更是在资管新规出台后进行了大幅的压缩。
记者还注意到,2018年上半年,国有大行的同业存单发行量同比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上半年国有大行同业存单发行量为8718亿元,环比增长超过3倍。尽管同比增速较高,但横向比较而言,大行同业存单的存量规模仍显著低于股份行和城商行。以6月份为例,国有大行的同业存单发行总量占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总量的比例仅为7%。
对此,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上半年国有大行同业存单发行放量,主要是由于大量的线下同业存款转化成了线上的同业存单。而另一位固收分析师则认为,国有大行发行同业存单,也是为了配置利率债和地方债囤积“粮草”。
根据国海证券固收团队测算,下半年国债发行量将达到21160.87亿元,净融资12016.61亿元,比上半年高出近万亿。政金债全年净融资预计为12000亿元左右,则下半年净融资将为6700亿元左右,与上半年比较接近,发行量17400亿元,略低于上半年。
“国常会提出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推动早见成效,预计下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加快发行。” 国海证券固收团队靳毅、张亮称。
负债端压力略有缓解
在发行量环比腰斩的同时,7月同业存单的收益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Wind资讯显示,国有银行一个月期的同业存单由6月下旬的4.3%左右下跌至2.2%左右;股份制银行则由4.35%左右下跌至2.65%左右;城商行由4.76%左右下跌至2.85%左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周昆平称,近期流动性相对宽松,银行负债端压力得到缓解,是同业存单量价齐跌的一个主要原因。记者注意到,尽管正值月末,银行间资金面却显得非常宽松,7月30日,3个月期SHIBOR报3.2330%,创下2017年1月以来新低。
他进一步解释,短期货币政策转向边际略偏宽松,央行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对流动性的表述由“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修改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先后通过两次降准(降准置换和定向降准)和三次MLF增量操作,向市场新增投放了两万亿元左右长期资金。
据了解,7月5日,央行实施年内第三次定向降准,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7000亿元。
“另外,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投放不同期限资金,也使得银行间流动性紧张现象明显缓解,银行负债端的压力也得到降低。” 周昆平补充道。
关于同业存单未来发行趋势,周昆平认为,货币政策基调并未根本性的改变,“非标转标”的压力犹存,商业银行仍有发行同业存单的需求。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也在此前报告中分析到,由于银行需要将非标资产承接回表,大幅压缩的表外理财和递减的存款增速压迫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负债融资承接表外非标资产,完成非标转标。
广谱利率下行的中期主线不变,利多尚未出尽。
三季度很可能还有0.25~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未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关键是要降低抵押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非利息成本。
央行于5月7日宣布实施降准与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旨在应对外部挑战,促进市场流动性充裕,降低企业与居民贷款成本,并支持科技创新和消费等领域。
降准降息充分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