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将与深圳合作。深圳正在加速补上源头创新的不足。
7月31日,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2013年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签约,成立兰迪·谢克曼分子和细胞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医再生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将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近年来,深圳在科技上表现突出,被誉为“创新之城”,不过创新更侧重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上,而非源头创新。但是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源头创新则很难支撑深圳更好地前行,尤其是在高端消费大量外流的医疗领域。
本次合作将联合共建以生物医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产业转化为一体的诺奖级实验室,聚焦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和深圳战略新兴医学产业,提高深圳市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布局生命科学和大健康新型产业,提高深圳常见性、难治性疾病预警和防治水平等。
新实验室也被寄予厚望:产生一流的诺奖级生物医学研究成果,造就一流的生物医学研究人才和中国科学家诺奖获得者。此外,实验室也将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带动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科研、教育与人才的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学肿瘤学教授、临床医学研究创新中心主任李欣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双方合作的重点将是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也将联合去申请一些国内外的重大项目。“有他的参与,申请成功的机会会更大,这将提升我院和深圳市医学研究的地位。”
在合作模式上,双方也将人员互派,兰迪·谢克曼的团队也会过来参与科研,他本人也会定时来指导。
产业转化能力令诺奖得主动心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已经建了约9家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科研机构。
2016年10月12日,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挂牌成立了深圳首个以诺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名字正是来自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 Grubbs)。
2017年年初,深圳正式提出,要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十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建立的机构还包括: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等。
为什么这些科学家会选择深圳?在上述活动的现场,兰迪·谢克曼对在场记者感叹,此次来深圳待两天,他感觉到深圳发展得太快了。“我在香港的朋友常常提起深圳,昨天我刚来深圳时,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深圳的发展速度令他们惊讶,但更令他们心动的是当地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深圳一位正与诺奖得主合作的研究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深圳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市场机制灵活,技术转化速度快。这令这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们很惊讶。他们年纪有点大了,不想浪费时间,而世界上能把他们的想法和研究快速落地的城市不多,深圳是很不错的选择。
兰迪·谢克曼在选择深圳之前,也接到过其他知名机构抛出的橄榄枝,不过他拒绝了。李欣说:“他这次与我们合作,是因为我们双方的研究不是单纯的大学研究或者实验室研究,而是和实际需求密切结合。比如说,仅我们医院就有11座附属医院,病人资源多,能和研究充分对接。这是产业化的基础。”
他补充道:“我们也与宝安区政府合作,他们会提供产业转化的服务。事实上,后续转化的工作已经落实得差不多了。”
《若干措施》从推动基础型消费扩容提质增效、推动改善型消费高品质发展、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壮大、拓展品质型服务消费空间、打造良好服务消费环境以及健全政策支撑保障体系六个方面提出23条具体举措。
具体配建方式为在改造后含商品住房的各类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中,按住房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
英伟达宣布与诺和诺德合作,创建可用于药物早期研究和临床开发的定制化AI模型和AI代理。
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
2025年深圳全市共安排重大项目798个,总投资约3.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