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明星科技股隐藏的泡沫危机

第一财经APP 2018-07-31 21:59:52

作者:盘和林    责编:孙维维

明星科技股的确存在过热追捧的现象,大量资金纷纷涌入这些大型科技股,导致股价持续上涨,引发估值偏高泡沫,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近日,Facebook(脸书)、推特(Twitter)接连暴跌,美国科技股见顶了吗?

华尔街吹风价值投资在Facebook和Twitter这两大社交平台暴跌引领下,美国科技股的下跌浪潮还在继续。截至当地时间7月30日收盘,纳斯达克指数跌幅1.39%。Facebook跌2.19%,奈飞(Netflix)跌5.7%,亚马逊跌2.09%,谷歌母公司Alphabet跌1.82%,微软跌2.15%,Twitter跌8.03%。上周的最后两个交易日,Facebook、Twitter这两家美国社交媒体公司股价大跳水,引发华尔街极大关注。

美科技股股价暴跌

时间回放得更长一点我们也发现,美国科技巨头股价都在下跌。根据美国明星科技股FANG(Facebook、亚马逊、奈飞、谷歌)各自公布的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二季度公司财报,除了亚马逊外,其余三家科技巨头二季度的业绩都不尽如人意,股价跌跌不休,使美股科技股所受拖累不小。各公司财报公布后,Facebook股价一度下跌逾24%;奈飞则被认为“强劲而不优秀”,并遭到了评级下调;谷歌因欧盟反垄断条款出台,遭受天价罚单43.4亿欧元,净利润腰斩。

很难想象,不久之前,这些明星科技股一直是疯狂追捧的对象,股价一直处于飞速上涨之中。3年时间,亚马逊股价涨了3倍,而Facebook的股价更是大涨5倍。美股之所以能保持上涨趋势,很大程度是由于科技股的功劳,标普上涨中新科技公司股票贡献率曾一度超过了80%。

如今,科技股却迎来至暗一周,笔者认为,信息服务环境的变化或是直接原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投资行为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无法总结和预期规律,而实践确会如期而至,政策和事件性的变化会随时影响科技企业发展。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科技技术革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网络从1.0步入2.0再到N.0,从B2B到B2C到O2O。十年至今,FANG给人的便利已接近边际效应的最大值,递增的空间已经极小。

也就是说,美国科技巨头这一轮的衰退不是产能过剩,而是服务过剩,通俗来说提供的“便利”已经超过了用户需要的“便利”。这意味着用户的选择增多了,可以随时接受或抛弃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这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严峻的生存环境,科技公司持续和相对容易的增长时代正在逐渐消逝。

以Twitter为例来说,Twitter股价下跌,用户流失严重,除了封停大量违规账户带来的影响外,数据泄露丑闻更是难脱干系。在服务过剩状态下,用户会提高要求,更加注重隐私保护,并且欧盟也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隐私保护法律。

警惕泡沫风险

美国科技巨头从超出市场预期的大幅度增长,到如今遭遇至暗一周,难道明星科技股气数已尽?

就目前来说,整个科技股仍旧疯狂,但内涵越来越缩小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的确是泡沫危机的征兆之一。

然而,理性看待这次美股科技股下跌,可以发现并不是基本面“坏了”,也不是支撑科技股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出现了大的闪失,而是一些特殊因素、外在因素突然聚合在一起导致了今天的结果,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还是以Twitter为例来说,虽然各种因素导致Twitter股价一度下跌,用户优势不再,但是华尔街分析师对其公司业绩仍持乐观态度,其广告业务和国际业务仍保持增长,并且Facebook旗下的其他软件也运营良好,因此,这次股价下跌或只是暂时现象。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市场之所以对互联网科技企业泡沫心存警惕是因为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就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但是,与本世纪初的网络股泡沫比较,本轮科技股暴涨与其存在根本性的区别。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基本属于投机动因引起的泡沫,即投资银行对存在泡沫的互联网股票过度投资,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的产生。本轮美国科技股引领的暴涨,主要是一些大机构的投资者疯狂买入,带动了整个市场的骚动,但确是有业绩与强大基本面作为支撑的。

上世纪末互联网用户少,业务单一,盈利模式简单,较多的参与者都获得了大额融资,互联网行业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大多数企业破产,估值崩溃在所难免。

而当今互联网用户多,盈利模式丰富。互联网公司规模更加巨大,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也趋于完备和国际化。互联网市场在不断拓展细分,向着市场更加健全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某个范畴内的失败不太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但是,这些明星科技股的确存在过热追捧的现象,大量资金纷纷涌入这些大型科技股,导致股价持续上涨,引发估值偏高泡沫,必须引起足够警惕。科技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人气和估值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也会助长泡沫的膨胀,破坏力空前。因此,警惕泡沫风险,理性回归是必然过程。(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