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时隔15日后,央行通过600亿元7天逆回购,向市场净投放600亿元,以缓和近日逐渐偏紧的流动性。此前连续多日的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让市场一度产生了货币政策偏紧的预期。市场利率全线上行。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重提,积极贯彻执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分析称,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仍是改善实体融资环境,目前并不具备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加强去杠杆的条件。目前阶段的流动性相对合理,接下来将会保持松紧平衡。而央行也会根据利率水平,适时进行相应操作。
短期流动性收紧并非货币政策转向
此前连续多日的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让市场一度产生了货币政策偏紧的预期。自暂停逆回购操作以来,SHIBOR全面上涨,隔夜、7天、1个月、3个月拆息已分别累计上涨66个基点、26个基点、44个基点、21个基点。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有转向,之所以连续多日暂停逆回购,主要是因为此前的流动性比较宽松。而最近几天资金稍微有些紧,正是合适的时间点,所以央行释放一些流动性。
中信固收近期的研究报告称,此前的市场利率出现上行,主要是紧缩预期叠加季节性因素导致的短期的流动性收紧。
“2016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为央行精细化调整货币市场的政策工具被频繁使用,市场也将其作为观测货币政策信号的指标之一。”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
回顾最近两年来,央行曾分别于2017年3月末、2017年6月末、2017年12月末、2018年初、2018年3月末及2018年7月末分别连续 15、12、12、15、9、和19个交易日暂停逆回购操作。而央行此次长达15日的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暂停,加之,此前有市场传言,央行重启正回购,专家解读成,这是对过去宽松的短暂流动性的修正,通过释放长期流动性把短期的钱换成长期的钱。同样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
其次,地方债发行放量叠加季节性因素流动性边际收紧。9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放量,资金需求量增加。同时,临近月中缴税缴准对资金面的扰动渐增。
央行仍将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
9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强调,积极贯彻执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并且表示要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尤其是金融部门与财政、发展改革部门的协调配合。
专家解读称,下一步,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并会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配合。
明明认为,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仍是改善实体融资环境,在社融和经济状况呈现明显改善前,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仍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宽信用效力的显现需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因此目前并不具备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加强去杠杆的条件。
张旭对本报记者表示,接下来的流动性是松紧平衡,目前的阶段是相对合理的水平,随着融资数据的改善,流动性又进一步趋紧,利率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央行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本月中,美联储加息目前成为市场预期中的大概率事件,也将成为国内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之一。张旭认为,央行首选策略就是在银行间市场市场利率上小幅提高,收缩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但大概率不会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政策利率上有所表示,因为这种利率的信号作用非常强。
明明预计,央行可能不跟随以保持货币政策形式上的一致,但出于保汇率和稳经济的考虑,央行大概率还是会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5BP的方式跟随,但随后可能会以增加资金供应量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放松,以维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建议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提前布局,保持充足的市场流动性,满足财政、银行、居民、企业、金融市场等各领域的资金需求。
央行MLF净投放达到5000亿元,为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作,加大了通过MLF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的力度。
年初以来,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短端利率明显抬升,一季度政府债供给预计较高,3月流动性缺口约为2600亿元,资金面存在一定压力,但“两会”后资金利率有望趋于转松,央行净投放将增加,政府债供需失衡或边际缓解。
货币政策操作面临尤为突出的困难。
央行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功能也会继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