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称《理财办法》)。
从今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至今已经过去了5个月,随着7月资管新规补充细则及《理财办法》征求意见的渐次落地,新规对银行理财的影响已经陆续释放,最直接的表现是,银行理财量价齐跌势头得到遏制,目前理财业务呈现平稳运行态势。
9月28日,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 6月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1万亿元,7月末余额为21.97万亿元,8月末余额为22.32万亿元。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随着银保监会持续加大监管力度,银行理财业务已在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调整,总体呈现出更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此外,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占比约为70%,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占比约为15%左右。
曾经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规模受到较大影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四季度紧急金融展望报告》显示,理财产品规模高增长态势发生变化。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末,11 家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 13.92 万亿元,同比增速为-0.8%。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2016 年间,银行理财规模年化增长率高达 48%。
此外,理财产品短期化特征发生变化。 2018 年 1 月—5 月,银行业新发行 3 个月以下理财数量占新发行理财数量的 43.5%,较 2017 年全年下降 9.1 个百分点。保本理财占比不断下降。2018 年 5 月,银行发行非保本理财数量占比升至 79.0%,较 2018 年 1 月提升 13.3 个百分点。
此外,银行理财收益率也出现下跌。例如建行现有的七款保本型产品中,仅有一款收益率达到4%,但该产品的最短投资期限是602天。其余几款产品的收益率均在3.3%至3.8%之间,期限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而工商银行目前保本型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3%至3.65%左右,几年前可达5.8%的收益率高峰难以再现。
融360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8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1907款,较2017年8月份减少1989款,同比减少14.31%;8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7%,环比下降0.08个百分点,达到10个月以来的最低值。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目前银行理财规模逐月微升出现短期修复的态势。不过,7月份推出的资管新规补充细则主要还是过渡期政策,对于银行理财长期发展,各个银行都在筹划布局中并没有很明确的发展态势。 从长期看,银行理财净值化,打破刚性兑付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此外,资管新规限制了银行通过表外理财对接非标资产的资金运作链条, 银行需通过表内高成本负债对接理财产品增速下滑分流的资金。银行体系使用的高成本负债主要包括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及同业存单。高成本负债快速攀升,拉高了银行负债成本, 倒逼银行追求高收益资产。
一位大行资产管理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市场对于理财办法已经有充分预期,相关影响已经提前释放,金融机构希望能够政策落地后,依法合规的开展理财业务。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理财办法没有重复资管新规所有条款,所以银行需要同时遵守理财办法和资管新规。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在具体实施中,《办法》要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有序方式制定本行理财业务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和内部职责分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并经董事长签批后,报监管部门认可。
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各行实施整改计划,对于提前完成整改的银行,给予适当监管激励。
过渡期结束后,对于因特殊原因而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经报监管部门同意,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适当安排,稳妥有序处理。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正式落地的《理财办法》相比征求意见稿并无更严政策,银行心里的石头已经落地。
“存款搬家”带来增量资金。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3亿元提升至5亿元。
“低风险”“稳健收益”的固收类理财,也出现了亏损情形。
随着利率中枢不断突破历史新低,固收+及混合类产品的市场规模和表现受到关注,尽管面临市场收缩和投资者配置意愿不强的挑战,但稳定的权益市场和多元资产配置策略可能成为未来固收+市场修复的关键。
近年来,银行理财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发展。2024年,既是设立银行理财公司五周年,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五周年,银行理财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