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版SpaceX蓝箭航天首枚火箭未入轨,揭秘中国民营火箭投资现状

第一财经 2018-10-28 15:58:15

作者:张婧熠    责编:黄向东

即便技术研发不再成为瓶颈和限制,资金问题和商业模式仍让民营资本“造火箭”充满争议。投资民营火箭的这本账,并不好算。

国内又多一颗民营火箭升空。10月27日,蓝箭航天首枚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成功发射。但由于最大速度未接近第一宇宙速度,没能将搭载的商业卫星“未来号”成功送入空间轨道。

在被业内外称为“商业航天元年”的这一年里,民营火箭公司的竞争已经从搭团队、拼融资,直接过渡到发射场,激烈程度超过市场预期。仅9月之前,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就已发射了多枚亚轨道探空火箭,争抢民营火箭发射的“首秀”。此次蓝箭航天的发射,也是国内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向入轨火箭发起挑战。“未来号”虽未能成功入轨,但无疑也加剧了民营火箭的新一轮研发备战。

发射场之外,投融资的比拼毫不逊色。上述三家民营火箭公司目前都已完成数轮融资。还有数家未完成火箭发射的国内民营公司,目前也都已进行了天使轮或A轮融资。更多资本还在蜂拥而入。毕竟,有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在先,无论是在火箭载荷、技术研发还是在收入增长上,国内民营火箭市场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想要算好投资民营火箭这本账,也并不是易事——何时盈利、如何估值、如何把控投资风险、如何匹配国内资金的投资风格,对投资人而言,这些挑战并不比将火箭发射升空更容易。

“造火箭”成热潮

近两年来,民营火箭公司竞争迅速进入高潮。

政策助力是重要的前提。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敏锐嗅到了商业航天的机会。当年,蓝箭航天和零壹空间注册成立。此后两年多时间,星际荣耀、星途探索、九州云箭、灵动飞天、深蓝航天、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公司先后成立。目前,有近10家民营公司在研制商业火箭。

进入今年,民营火箭公司的竞争已经直接过渡到发射场。截至目前,年内已有多颗民营火箭升空,但均为亚轨道探空发射任务。所谓亚轨道,是指距地面20至100km的空域,会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引。严格来说,亚轨道飞行尚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航天飞行;300公里以上的飞行才被认为是轨道飞行,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在400公里左右。但这依然没有影响到国内企业争抢民营火箭“首秀”的热情。

蓝箭航天在首家拿下国内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后,完成了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的自主研制。从设计之初,这枚火箭就希望完成我国民营公司能够发射搭载、入轨火箭的突破。10月27日,“朱雀一号”完成首飞。火箭发射后一二级工作和整流罩分离正常,三级出现异常,最终没能顺利进入空间轨道。

在政策之外,资本是民营火箭行业壮大的最重要助推器。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目前目前都已完成多轮融资,另外多家企业也都宣布完成了天使轮或A轮融资。资本对于这一神秘领域的理解和认可正快速提升。作为蓝箭航天股东方及公司董事,永柏领中资本管理合伙人黄岩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近两月有多家机构抢在此次入轨火箭发射前追投入股。

无论是创始人还是投资人,在他们看来,商业航天尤其是民营火箭的空间是充满想象力的。

一方面,发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国内传统发射机构难以覆盖。在市场看来,未来几年里,包括商业卫星等在内的商业发射需求巨大,规模将达到百亿美元级别。但结合目前国内的具体情况来看,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代表的“国家队”,更多关注高轨、重载等技术突破,很难完全覆盖中低轨的商业化市场需求。这已经造成国内很多商业卫星需要“排队等待发射”的现状。而另一方面,以Space X为代表的美国商业火箭行业发展现状,让业内外不再对商业发射市场需求存疑。因此,当商业航天迎来政策解冻之初,民营火箭公司迅速爆发。

然而,拼抢“首秀”“首枚”之后,民营火箭公司接下来的比拼也不会轻松。技术研发还需要逐步突破液体发动机、重载等一系列问题,包括蓝箭航天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公布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最新进展。此外,资金和订单则是每一个商业公司都难以回避的挑战。而伴随“国家队”向商业发射领域的渗透,民营火箭的成本还需要进一步压缩,才能保证立身的核心优势。

技术、资金、订单、成本,这些是民营火箭公司下一轮发展的驱动力,也是艰巨的挑战。同时也暗示着,国内民营火箭公司的商业化进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发射之外的资本竞逐

究竟是噱头还是机会,这常常是人们面对民营火箭公司时最直观的疑问。即便技术研发不再成为瓶颈和限制,“造火箭”背后的资金问题和商业模式仍充满争议。投资民营火箭的这本账,并不好算。

颇受争议的环节之一,即资金来源问题,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这场行业变革?从投资人的背景来看,国内商业火箭背后既有专业投资机构,也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专项基金。相比之下,国外包括SpaceX、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都是由创始人个人资金投入启动,私募股权基金也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黄岩指出,相比国外常见的“10+2”年期限的投资,国内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期限一般不超过7年;缺乏长期资本,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民营火箭公司的融资进展。

为适应LP(有限合伙人)的投资风格,黄岩也透露,其已在后续的跟投中对前期投资进行部分退出,在估值增长中逐步兑现一些收益。但最终的目标,还是希望能实现企业的上市,赚取企业成长和商业价值所对应的收益,“但这个变现的周期肯定要更长一点”。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烧钱造火箭”的警惕,并不亚于当前对新能源汽车热潮的担忧。对此,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运载火箭研制不是一个特别烧钱的事。研制工作的资金需求是以几十亿元人民币为上限的。黄岩则表示,造火箭与造车最大的不同在于,造车的成本集中在前期研发和生产环节,产品单价低,需要依靠量产来实现盈利;而火箭的资金投入相对较低,且单个火箭的发射就能覆盖掉相当一部分的成本。

市场的争议,还包括民营火箭公司的估值难题上。

民营火箭公司的估值增长极为迅猛。以蓝箭航天为例,黄岩介绍,永柏领中资本是蓝箭航天的A轮融资领投方,其首轮融资估值为5亿元人民币,此后还继续跟投了B轮的多次融资。截至目前,成立三年的蓝箭航天已完成数亿元融资,估值已翻了数倍。

但估值模型却不如增速这般确定。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商业火箭行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很难找到可以对标的参照物,来描述企业发展路径和目标。即便身为最早的投资人之一,黄岩也直言,很难用其他领域适用的传统财务指标和估值模型去看待这类企业。

以蓝箭航天为例,谈及过去两年里数倍的估值增长,黄岩表示,一方面是按照公司规划的商业火箭发射计划和实际进展,对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做估算,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溢价,进而确定每轮融资的估值情况;另一方面,也会参照Space X等国外行业公司的发射进展与对应融资情况,对具体指标进行调整等。

估值模型的讨论背后,其实更透露着商业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在诱人的需求规模和市场空间之前,投资民营火箭企业等上市的这笔账并不难懂,但距离真正变现还隔着诸多挑战。

黄岩就表示,从政策层面来看,民营火箭此前最大风险点来自于关键零部件的成功采购,以及发射场的顺利使用,这需要公司与投资人都必须深刻理解国家政策、规划和相关管理机制的改革方向。从市场层面来看,市场需求和初期获取意向订单也是很关键的,这考验着创始人在航天产业的积累与理解。

“民营火箭这个行业的投资风险很大,即便告诉你这会是个风口,可能都不太敢涉足。”对于投资蓝箭航天的逻辑,黄岩概括为,看清政策方向、选准优质标的、放长投资期限。

他还强调,对于民营火箭这类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来说,初创企业更需要不断巩固技术、人才、行业资源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忌讳“摊子铺得太大”,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且烧钱的环节上耗费太多人力和财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