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烟台的经济总量无疑是地级市中最大的,7550亿元的GDP让烟台完全可以傲视群雄,但烟台的志向远非如此,其目标是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颗耀眼明珠。
产融结合的一盘大棋
烟台市又在下一盘大棋。
10月30日,2018中国(烟台)基金产业发展大会在开发区希尔顿酒店开幕。包括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基石资本、江苏高投集团等机构的基金投资行业“大咖”云集,给烟台市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其中的背景是,日前,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其中提出:推动烟台基金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2年,将烟台打造成为服务功能完备、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
在这次会议上,烟台市的目标更加明确:到2020年,初步建立定位合理、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环境良好、监管适度、功能完善的基金管理服务体系,全市基金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打造3个以上的基金小镇、基金港、基金产业园等集聚载体。
第一财经记者在会上获悉,烟台市的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名列前茅,在上市公司方面,烟台市在山东居第一位,境内外上市公司有47家,已经初步形成了“烟台板块”。
同时,烟台市在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现在是山东的第一制造业大市。“烟台市将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领撬动作用,围绕我市优势产业、重点领域和园区建设发起设立10只以上的股权投资基金,吸引更多优质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入驻发展。”烟台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
为此,烟台市将在今年年底前建立动态管理的八大产业基金投资项目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带动新动能发展成长和旧动能产业升级。
另外,上个月,烟台市刚刚发布了《关于加快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开展基金管理服务专项改革创新的意见》,鼓励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发起设立种子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私募基金。发挥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标杆示范效应,支持发起设立覆盖上下游产业链的并购基金。
随着基金产业逐步聚集,烟台市更加着力搭建基金机构与市内外项目对接平台,基金管理机构投资渠道越来越通畅。截至目前,注册在烟台的各类基金管理机构353家,积极认缴规模1500多亿元。
产融结合,必将推动烟台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培育。这一行业盛会聚集起全国优质资本力量,搭建投资基金与实体经济交流、合作的共享平台,实现更高水平供需结构的匹配和优化。
动能转换聚焦高质量发展
产融结合,发展基金产业无疑是烟台新旧动能转换、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在9月份,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发布了《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构建“一核引领,三带协同,六点突破”全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格局。
为此,烟台市建立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储备库,共储备项目300个,总投资近9000亿元,初步构建了以现代海洋、高端设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为主,以金融、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8+1”项目储备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的快速突破。烟台市先后出台了《全市“三重”工作2018年工作清单》和《关于进一步加大全市“三重”工作推进落实力度的意见》等文件,80项重点工作全部实现专班。目前,烟台市“三重”工作80个事项总体进展顺利,建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环渤海潍烟高铁、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等七项工作全部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更令烟台人期冀的是渤海大通道建设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上个月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让渤海大通道建设具有了更多的可行性。如果渤海大通道得以建设,将连接烟台和大连,烟台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
当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项目引进,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烟台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双招双引”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烟台市引进总投资过1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500个,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项目300个,新引进各类人才17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12万人。
烟台市在引进方面也舍得花“真金白银”。拿基金引进来说,烟台市就出台了这样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实缴资本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租赁、构建自用办公用房的,给予最高200万~300万元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公司制、合伙制基金及外币直接投资基金,按照实缴资本的0.8%~2%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补助。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也是烟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烟台市精心组织营销推介,先后举办山东-央企经贸对接会等国家级推介活动,推动企业与央企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加广交会、投洽会等市场开拓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组织赴俄罗斯、白俄罗斯、匈牙利等开展经贸活动,推动了农产品进出口、开通农产品冷链物流班列、建立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方面合作。抢抓青岛上合组织峰会溢出效应,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向”贸易融合,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7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出口实现26亿元。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烟台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年6月中旬,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华烟台工业园。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技术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行业领军者,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说:回顾你们这个历程,一路走得很好,虽然是一个艰辛创业之路,但是很成功。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就在这次进博会上,南山集团的南山铝业将成重磅“嘉宾”。该公司将分别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签订进口铝土矿项目、与法国空客公司签订320机翼长桁型材首件交付合作项目。其中,南山铝业与力拓公司签约项目为,南山铝业与力拓公司在多年友好合作基础上,继续签订5年期的高温矿供应协议,每年采购量约200万吨。南山铝业与法国空客的合作项目为,南山铝业今年7月份通过了空客A320机翼长桁用挤压型材产品认证,成为中国唯一一家通过空客铝合金挤压型材认证的供应商。现正式开始为空客公司批量供货,2019年A320机翼下长桁订单不少于每月10架份,以后空客公司将考虑南山的产品交付表现,逐年增加南山铝业的市场份额。
打造仙境海岸鲜美烟台
在许多高铁和动车上,介绍烟台往往都会用到一个词:人间仙境。事实上,从今年7月18日开始,烟台正式宣布城市形象城市宣传用语:“仙境海岸,鲜美烟台。”
烟台市是无愧于上述称谓的。
资料表明,烟台地处北纬37度,这被史学家、地理学家称为“神奇的纬度”。烟台拥有230个近海岛屿和7个天然海湾,1038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将山海紧紧相连,齐鲁文化、海洋文化、仙道文化在这里交汇升华。
另外,烟台水果,“鲜”美中国。烟台是中国食品名城,是闻名全国的水果之乡。其中,烟台苹果以131.9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九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莱阳梨久负盛名,果肉细腻,汁水丰富,是梨中佳品;烟台大樱桃,被誉为北方春果第一枝;海阳白黄瓜晶莹亮白,犹如白玉,咬一口,远远地就能闻到鲜味。烟台还是亚洲唯一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被誉为“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烟台葡萄酒以905.06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葡萄酒第一区域品牌。
到了烟台必须吃海鲜,烟台“鲜”,活色生香。其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海肠、螃蟹等众多海产品,近海渔业生物品种200多个,有捕捞价值的达100余种。烟台是鲁菜之都,以海鲜为主要食材的鲁菜是四大菜系之首。一个“鲜”字,道出了鲁菜的精髓,也道出了“仙境烟台”的鲜美生活。
就在日前,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烟台市召开。烟台市政府决定,要充分发挥烟台市海洋面积大、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牧场示范区多、海工装备实力强等独特优势,把海洋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协调推动现代渔业、海工装备、海洋运输、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水淡化等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切实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烟台市的海洋牧场建设经验也推向了全国。海南省就决定学习借鉴山东经验,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带你行走杨浦滨江,讲述上海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实践。
完善海洋产业、人才、财税等政策体系,激发各类涉海经营主体活力。
深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将协同推进市场国际化、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城市国际化5个国际化同步发力。
大学一期建成后预计能满足近万名学生的教学与科研等功能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