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受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蓬勃发展影响,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给大众提供知识和信息来源的同时,乱象丛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越来越多质疑之声。
10月下旬,一篇名为《地产自媒体敲诈勒索触目惊心:有公众号年入千万》的长篇报道,详细揭露了一些自媒体如何凭借自身影响力,打着为粉丝维权的旗号,以敲诈勒索企业为营生的乱象。随即,人民网连发四评批自媒体乱象,用“没底线”、“唯利是图”等词形容批评时下的自媒体乱象。
监管部门也开始出手。11月12日晚,国家网信办公布了近期针对自媒体账号存在的一系列乱象问题,开展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的情况:全网处置了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约谈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并对其主体责任缺失、疏于管理和放任野蛮生长造成的种种乱象,提出严重警告。
从“猎奇”“反常识”“标题党”等手法吸引眼球,到贩卖焦虑、挑唆欲望、迎合低俗等狠戳人性弱点,再到搜罗企业负面信息“有偿不闻”非法谋利,愈演愈烈的自媒体乱象确实亟须大力整治。不过,依靠封号或让自媒体平台严格把关,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被封号可以再开,甚至可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购买账号,且因数量之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管理方也难以一一甄别。
欲整治自媒体乱象,前提是对这种生态要有足够的了解。之所以能通过几篇文章滋生乱象,原因是自媒体也是“媒体”,或者说具备了媒体的属性与功能。只不过,我国新闻媒体都要经过严格审批并且有主管部门方能运营,而自媒体让一些个人、机构完全不需要经过审批手续便能开通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信息,运营得好的能够获得数量可观的受众,完全等同于一个新闻媒体的运营模式。
在自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越发相似之时,一些无良新闻媒体为牟利而不择手段,发布软文大搞有偿新闻,打着舆论监督的名义大搞有偿不闻甚至新闻敲诈等乱象,都陆续移植到了自媒体平台。一些“大号”在地产、汽车、美食等圈里积累了相当地位,便有了大搞有偿新闻、敲诈勒索的资本。一知名汽车制造商公关部门甚至称,跟踪的自媒体账号多达几百个。且这些自媒体又缺乏一般媒体那样的日常监管,问题就越发严重。
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乃新闻媒体界的“公害”。一些无良自媒体之所以屡屡得手,主要是利用了企业息事宁人的心理,钻了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空子。其后果不仅坑苦了企业,对消费者也会产生巨大的误导。
因此,面对自媒体乱象,应该立法立规,建立长效机制,严格监管自媒体的主体。不仅要对无良自媒体号一关了之,对于触犯刑律的自媒体人,也要使其受到法律的惩罚。数年前,某知名财经网站曾发生一起敲诈一家白酒上市公司事件,轰动业内,监管部门不仅关停了网站,主要负责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当然,也不能把自媒体的种种乱象简单看成媒体问题。事实上,这是当下整个社会浮躁、功利、缺乏规制的一个缩影,与百度竞价排名类似,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此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真正做到“善待、善用、善管”网络。让互联网便民、利民的优势持续放大,同时进一步压缩其负面影响。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业态,与此前的互联网金融类似,当其乱象逐步显现时,就需要监管层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
墨迹天气tv版、医家等15款App存在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SDK,未准确列出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问题。
针对提供短视频服务的网站平台,从深从细全面整治,依法依规处置处罚,持续净化内容生态。
涉企违规收费之所以呈现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征,政策和法规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
静安区通过“清朗浦江·2025网络生态治理旬”活动,加强了自媒体和MCN机构的管理,优化了营商网络环境,推动了MCN行业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办法》坚持宽严相济、法理相融。对未经检测出报告、替检漏检、篡改数据、伪造结果等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罚款上限提高至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