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
这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6天展期的成果。普通民众可能较难理解5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看上去,它似乎还没有以前中国高级别经贸代表团在海外一次签约的订单总额高。而事实上,这500多亿美元仔细解读下来,背后是中国向贸易强国渐行渐近的身影。
首先,之所以说“按一年计”,是因为很多采购协议是分阶段的。采购商对境外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要花一段时间来观察其性能、价值和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若效果理想,再兑现未来一年乃至数年的采购协议。这是中国采购商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其次,这500多亿美元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常规的进口贸易之外新增的。对于弱国,拿出数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进口商品和服务,是会动摇汇率稳定的。而中国的外汇储备长期动态保持在3万亿美元左右,外汇管理部门在未来一年内批准500多亿美元的新增额度,让企业进口自身发展所需的装备、进口中国民众心仪的商品与服务,显示出中国经济底气越来越足,汇率稳定程度越来越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能力越来越强。难怪一位高层官员就进博会总结说“出口大国不一定是经济强国,但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也难怪进博会被定调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和“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的确,只有经济稳中向好、汇率动态稳定、外储雄厚、全球化视野开阔的国家,才有底气和气度举办这样的展会。
再者,进博会上的采购并非漫天撒钱,而是瞄准了中国民众消费升级趋势的精准之举——对各大类商品(各展区)的成交额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的164.6亿美元、服务贸易展区的32.4亿美元中有不少是企业的设备和技术采购额,那么其他几个展区(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汽车展区、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展区等)实现的共计381.3亿美元采购,则几乎都是为了直接满足中国民众在“美好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
最后,在本届进博会上,还出现了7种全球首发商品,19种亚洲首发商品。这一情景,与上海今年4月提出的打响“四大品牌”中,“上海购物”方面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的目标不谋而合。上海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商业、航运、金融最发达的城市。诸多“全球首发”、“亚洲首发”出现在定址于上海的进博会,正是对上海城市能级的背书。而中国“贸易强国”的进阶之路,也将始于此次在上海举办的进博盛会。
欧盟正围绕关税争端与美国展开谈判,但也准备了多种反制手段。双方磋商至今未取得成果,跨大西洋关系暗流涌动。
品牌出海升温。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面对困难挑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讲究策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IMF将于下周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显著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测。
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预计将从去年的6.8%放缓至今年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