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君实生物、成大生物“3+H”获批,分析建议摒弃跨市套利思维

第一财经 2018-11-25 17:53:39

作者:周宏达    责编:黄向东

上周,新三板创新层做市企业、生物科技公司君实生物、成大生物H股发行先后获证监会核准,有望成为首批新三板、港交所两地上市企业。

上周,新三板创新层做市企业、生物科技公司君实生物(833330.OC)、成大生物(831550.OC)H股发行先后获证监会核准,有望成为首批新三板、港交所两地上市企业。

今年初,香港联交所率先改革,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引起境内生物科技企业的强烈关注。在“3+H”的机制下,新三板企业可以不必摘牌就在港交所上市,免去了高昂的私有化成本。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港交所具有明显的机构市特点,企业家和投资人都要摒弃跨市场套利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是凤毛麟角的稀缺标的,企业可能需要较高的分红水平才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首批“3+H”企业获批

11月21日和23日,新三板创新层做市企业、生物科技公司君实生物、成大生物先后公告称,收到证监会批复,可在香港上市并发行H股。两家公司分别获准发行2.3亿股和1.43亿股H股。

这两家公司有望年底登陆港股,成为自今年4月全国股转公司和香港联交所签约“3+H”机制后首批赴港IPO的新三板企业。在两地挂牌机制下,新三板企业不用摘牌,就能寻求港股上市。

君实生物、成大生物都是新三板上行业龙头股,市值能排进做市板块前十名。

其中,君实生物是一家抗癌药自主研发企业,主营单克隆抗体药物。财报显示,公司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亏损5800万元、1.35亿元、3.1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君实生物再亏4.35亿元,成为新三板创新层的“亏损王”。

君实生物2015年以来业绩表现,资料来源:万德资讯

不过,市场对君实生物的前景十分看好,公司挂牌新三板不到三年里,已经实施七轮定向增发,一共募集资金14.6亿元,此外发行了一只2亿元规模的双创债(创新创业可转换公司债)。

股转公司曾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特征,在研发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无盈利,盈利之后企业将出现非线性爆发性增长,其高风险高回报特性决定了主要依赖股权融资。”

在二级市场上,君实生物股价也不断攀升,今年5月停牌前总市值达129亿元,位居新三板做市板块第三。公司目前有股东271户,乐普医疗(300003.SZ)还是公司第九大股东,持有3.6%的股权。

成大生物是辽宁成大(600739.SH)的控股子公司,辽宁成大持有挂牌公司60.5%的股权。成大生物是全球最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商,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分别盈利5.5亿元和5.2亿元,同比增长21%和12%。

成大生物在新三板上只有一轮2.6亿元的定增融资,但公司股票交易非常活跃,股东超过1300户。成大生物此前两次释放发行H股进展消息后,股价都出现暴涨。截至11月23日收盘,公司股价收跌0.36%,报收于13.96元。

成大生物2018年4月以来股价表现

此外,创新药企业泽生科技(871392.OC)也公布了发行H股的方案。除了生物医药板块,赛特斯(832800.OC)、盛世大联(831566.OC)等都向港交所递交了申请,而华图教育、新东方在线、亿邦国际等则选择先从新三板摘牌再登陆港股。

摒弃跨市场套利思维

“投资人并不关心我们是IPO、去美股还是去港股,他们更关心退出路径有没有保障。”一家市值排名靠前的新三板医药企业董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投资人对于新三板的退出路径,顾虑非常大。”

今年2月,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允许未股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不同权机构公司在港交所挂牌。在新三板流动性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港交所率先改革激发了境内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情。

仁会生物(830931.OC)董事长桑会庆对第一财经财经记者表示,香港上市能提升公司国际知名度,而“3+H”政策对已在新三板挂牌的生物科技非常有利,因为如果要从新三板摘牌,就面临巨大的私有化成本。

“在创新药领域,我们的竞争对手基本上都是国际医药巨头、世界500强企业,如果公司要坚持走下去,必须走能够国际化融资的道路,引进一些国际人才,也引进国际资本。”桑会庆表示。

据安信证券研报,以港交所生物科技企业上市15亿港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的市值门槛,目前符合条件的新三板亏损生物科技企业共有6家。

预计可受惠于“3+H”政策的新三板亏损生物科技公司一览,来源:安信证券

“目前A股市场还不能接受亏损企业,因此,去香港上市是创新药研发企业更优的选择。而港交所同股不同权的AB股制度,也适用于股权稀释程度已经比较大的企业创始人。”北拓资本董事长朱正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不过,在申万宏源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刘靖看来,香港市场是理性的机构市场,最终估值由企业的基本面决定,企业家和投资人都要摒弃跨市场套利的思维方式,将关注点放在价值创造上。

关于去香港上市能不能很快融到资金,当代置业首席投资官吕晓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香港是典型的“一九”市场,即90%的资金在10%的股票里面,具有明显的机构市场特点,机构无暇顾及业绩规模较小或者成长性不足的企业。

“如果一家企业在新三板和一级市场上都融不到资,那么去港股能否顺利融资是存在疑问的。”吕晓彤称。

开源证券股转业务总部融资并购部总经理关伟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港交所的融资效率、审核效率的确比较高,但是香港市场流动性的偏好较强,如果说不是凤毛麟角稀缺标的,企业就要有比较高的分红水平才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