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学生军到研究员,在荒芜中造出一座世界一流研究所

第一财经 2018-12-07 16:28:50

责编:朱逸

东丽研究所高次加工部门部门长、染色•加工研究部部长土仓弘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东丽研究所的研究开发从大范围来区分可分为时装领域和产业资材两方面。

江苏南通素有“产棉大王之地”的称号,也因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国民营纺织企业——大生纱厂而成为中国的纺织之乡。直至今天,这里仍然聚集了中国大批纺织企业,也因为生产的聚集效应,日本东丽(TORAY)株式会社选择将其第一家海外研究所设在这里。

2002年,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下称“东丽研究所”或“TFRC”)落户南通,TFRC的一座座大楼在最初的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15年间,在纤维领域专利申请总件数达到477件,获得授权140件,仅次于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位于纤维领域在华企业研究所的首位,也培养出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成熟研究员。

培养学生军 收获研究员

“我是第四个来到东丽研究所的员工,2003年我从东华大学毕业过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我们没有办公场所,只能暂时借住在东丽酒伊织染(南通)有限公司(下称‘TSD’)的大楼里。2004年和2006年,纤维高次加工大楼(RN-1)、聚合纺丝大楼(RN-2)和产业资材大楼(RN-3)相继落成,我们一群刚出校园大门的学生在这里设计实验室,安装调试研究设备,一切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操着一口熟练日语的东丽研究所纺织品开发部部长黄乃科向媒体回忆。

经过了15年的发展,TFRC 的员工人数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增长并稳定在230名员工左右,员工的离职率也保持在10%以下。而在研究人才中,可以独立担当课题的、副研究员以上的人才水平占到50%。

来自东丽研究所纺织品开发部的资深研究员倪庆美也是在公司建立之初,刚开始大规模招聘大学生的时候进入公司的。

“我2004年进入公司。刚进公司的时候,周围几乎全是应届毕业生,工作氛围非常愉悦。大家从擦地板、装机器开始干起,这种愉快的氛围一直保持到今天,大家保持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很高兴能在一流的企业工作,身边也都是一流的工作伙伴。”倪庆美说。

倪庆美负责的实验室叫做人工气象室,主要运用成衣,测试终端消费者穿着服饰的真实感受。她需要把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反馈到前道工序,根据目标对工厂生产提出指导。

人工气象室

人工气象室

东丽研究所综合企画室长本田圭介也在2004年第一次任职东丽南通研究所,现在是第二次赴任,负责管理工作。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研究所建立之初,只有一小部分同事来自于生产企业的技术部门,大部分同事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

“在日本,一个100人规模的研究所,每年招新人的数量也就、4、5个。我们现在的研究水平可以说是不逊色于东丽在日本的研究所,但在建立之初,怎么把新招进来的大学生培养成企业里成熟的研究人员,培养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本田圭介说。

东丽研究所如何在15年间把这批初出茅庐的学生军培养成可以独当一面的优秀研究员呢?倪庆美也告诉记者,公司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完善的,应该说是在所有公司里都很少见的教育体系,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实现理想。

东丽研究所设立了完整的研究员培训制度,每年定期会派大约10名员工去日本学习,并从2008年开始每年派研究员到日本交换工作。

黄乃科就是第一批被派驻到日本工作的员工。

“在日本工作的3年,我获得了很多实践动手的机会,研究工作中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很多;思维方式、工作模式、日语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确实回国后运用在工作和团队中。”黄乃科告诉媒体。

同时,南通市作为上海的北大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人才的吸引,比如硕士生毕业在南通工作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在TFRC所在的开发区,硕士生工作的前三年,每人每月可获得1000元的补贴,这对企业也是一种利好。”蒋冬琪补充说。

用数据说话 追求纤维的极致

相比黄乃科和倪庆美,东丽研究所加工技术部部长蔡东照是为数不多的进入研究所时已经有丰富经验的“老”研究员。他在2007年进入研究所之前在TSD已经有10年的工作经验。

蔡东照告诉记者,他在TFRC工作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创新和极限追求。

“东丽研究所更重要的氛围是研究氛围,是不断追求极限,我今天能通过纤维让穿着者感觉温度下降1度,明天我能不能下降1.5度?这样我们空调可以用得更少,也间接为环保做了贡献。”蔡东照说。

东丽研究所业务包括纤维研究・技术开发和接受中国国内的评价分析委托两方面。纤维关联技术开发包括聚合、纺丝、纺织品、缝制、产业资材以及技术服务;纤维制品检测部既完成内部检测,也接受外部委托,并在2011年时完成CNAS认证。

东丽研究所高次加工部门部门长、染色•加工研究部部长土仓弘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东丽研究所的研究开发从大范围来区分可分为时装领域和产业资材两方面。

市场上的服装近来不仅追求款式,对衣服的“功能”要求也逐渐变高。东丽做的主要是合成纤维,更重视产品的功能性,顺应市场倾向。“在大家的印象中合成纤维就是廉价品,对于我们东丽来说要做的是迎合消费者需求,开发出世界顶级的性能。”土仓弘至谈到。

优衣库是东丽密切的合作伙伴,优衣库有一款保暖内衣是东丽日本率先开发出来,并每年在TFRC不断进行产品优化,这是中国和日本研究所合作的一个例子。

蔡东照研究的课题之一是怎么做到冬暖夏凉。“我在研究・技术开发的一种产品是叫做‘速爽’的清凉感面料,就是通过改变原丝、组织结构,增加其透气性。在人体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布料能够把汗快速排出,接触皮肤面是很干爽的。”蔡东照说。

除此之外,蔡东照还在做再生和生物基由来的产品研究,也就是用一些可再生的非石油提取物做的纱线做成面料。

在产业资材领域,土仓弘至向记者介绍了不仅难燃、并且能阻燃的聚酯纤维,以及用于轴承润滑的低摩擦纤维,和适用于空气过滤器的能吸附灰尘的纤维等东丽引以为傲的高功能性特殊纤维产品。。他认为,中国在产业界正处于研究・技术开发的过渡期,对研究开发要求越来越高,东丽也希望在素材方面的力量能支持中国产业高度化。

环保材料是东丽绿色革新事业的重点

土仓弘至向媒体介绍了东丽和一家风力发电企业研发成功的、在氢气制造装置中使用的隔膜材料。他解释说,风力发电的问题是不稳定性,一般在风大的时候会发得多,风小的时候发得少,如果把多余的电储存在一般的蓄电池里,因为自然放电,无法长期保存,现在近30%的发电量会被浪费掉。但是,使用东丽素材的氢气制造装置,因为能高效制造氢气,利用风力发电的剩余电量制造氢气,必要时用氢气发电,能源浪费最小化。

查阅2002~2017年这15年间的专利申请情况,中国纤维领域专利申请人数量达到46725件,以同样的条件检索,日本相关专利的申请数量是39462件。

“这说明中国在纤维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活动比日本更加活跃。”本田圭介说。

其中TFRC申请总件数达到477件,获得授权140件,仅次于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位于在华企业研究所的首位。从整个东丽集团来看,最近15年在中国公开申请专利655件,获得授权264件,超过江南大学,位于中国第二位。

“我们在中国取得的授权比例明显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说明我们申请专利的质量较高,容易获得授权。”本田圭介告诉媒体。

据介绍,东丽集团整个技术开发的费用去除商社部分占到集团销售收入的5%,这一标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东丽研究所的研究・技术开发项目既有独自担当研发的课题,也有和东丽集团的其他企业,以及外部企业合作的课题。其中耐磨性展开轴承中滑动材的开发就是与中国大型厂商合作进行的。

土仓先生告诉媒体,对于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的项目,东丽会在研发前签署共同开发协议,明确产品的知识产权使用范围,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只是产权争端。

土仓先生也表示,他自身感觉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好了。“我在来中国之前以为中国并不是很重视专利保护,但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专利申请件数快速攀升。专利是需要花钱、花力才能获得的,企业愿意花这份钱和力气做这件事情,说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在好转。”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