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众看病难、看病贵有目共睹,为解决作为重要引发因素的药价偏高问题,在医疗大势推进之下,带量采购甫一提出即备受关注。
日前,国务院召开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启动部署会,试点办负责人表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是对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更高的药品。随即,国家组织“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结果公布,与试点城市去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药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到96%。
众所周知,药价偏高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带量采购则是酝酿已久的医改重要举措。且从现实角度而言,药价整体上确实有较大下降空间。根据权威部门调查资料,在药品销售价格中,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仅占了较小的部分,药价中最高的是销售费用。
根据医药类上市公司统计数据,营销成本整体达到了60%以上,因此,挤掉销售费用等“水分”,正是带量采购的初衷。理论上来讲,药企获得带量采购订单,药价平均降幅52%,节省了60%以上的销售费用,药品生产企业仍有盈利空间,甚至可以“双赢”。
的确,拟中选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下,既往包含在销售价格中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成本等“水分”无存在必要。且带量采购、承诺及时还款、联盟采购方式降低了药品生产、销售成本,将药品生产企业从“带金销售”的无序竞争中解放了出来。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理论上的“双赢”在现实中有可能产生偏差,带量采购可能会引发药品供应不上或是出现质量问题。
事实上,在中国的药品降价和招标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低价中标死”和降价药短缺现象。如2010年中国医药界低价中标蔚然成风,表面上确实达到了药价低的目标,但质量却不能得到保障,当年9月,安徽公布的基本药物第三批中标结果中,蜀中制药120片规格的复方丹参片(薄膜衣片)中标价为2.99元,而按照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该药品最高限价为14.1元。最终,以“价格杀手”被市场熟知的蜀中制药,结局是停产、GMP证书没收。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亦曾开展30多次降药价措施,但这些药品常常因各种原因出现短缺,如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治疗儿童肿瘤的放线菌素D等多种廉价药,都曾出现断供情况。
此外,部分药企,特别是大型药企此前往往通过高利润的仿制药来支撑企业研发,研发资金主要流向新药,如果过于压缩利润,也将影响到企业的研发支出。
因此,在实施带量采购的同时,还需要配套措施,确保医药降幅不过于影响企业利润;对于重视新药等研发支出的企业,配之以合适的支持政策。总体上确保带量采购举措不影响企业发展,并且降价不降质。
应该看到,国家带量采购为医保基金节省大量药品采购成本,提高国内创新药、生物类似物和高壁垒制剂产品的支付能力,能够促进国内医药产业升级,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因此在实施的同时,要根据现实情况考虑药企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免被猝不及防的问题所耽搁。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对美商品贸易以仿制药出口为主,国产创新药的出口额相对较少,许可授权的交易额更大,但这些交易暂不受关税冲击。
从冯佶的履历来看,她过去覆盖的业务领域也完全与恒瑞医药近年来的战略重点相匹配,有望推动恒瑞医药在非肿瘤领域的快速拓展。
“中国政府传递了清晰的信号,跨国企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认可;中国正在加强创新,也更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机构指出,中国本土医药创新逐渐进入收获期,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继续重点看好医药创新主线,同时医药板块基本面持续向上复苏。
此次实施办法更好借鉴国际经验并兼顾中国国情,有望激励全球新药更早在中国上市,鼓励药企拓展新适应证,引导国内仿制药企填补国内临床应用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