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建筑:用建筑史诗打造中国质量

第一财经 2018-12-16 22:18:30

作者:汪时锋    责编:邹臻杰

在这40年里,中国建筑投资建设了我国90%以上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3/4重点机场、3/4卫星发射基地、1/3城市综合管廊、1/2核电站,出色地诠释工程担当、技术担当和事业担当。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社会发展和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巨变的一个侧影,就记录在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建筑”)的发展相册中。

在这40年里,中国建筑投资建设了我国90%以上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3/4重点机场、3/4卫星发射基地、1/3城市综合管廊、1/2核电站,出色地诠释工程担当、技术担当和事业担当。

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始终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

1982年6月,国家撤销国家建工总局,成立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称“中建总公司”)。中建总公司成为中央、国务院机关中第一批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东方潮”被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追风逐浪。

翻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0年,全国上下共有6604家规建筑业企业。但当时全国的建筑业总产值只有286.9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只有434万元,僧多粥少、竞争激烈。

既然国家已经实行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竞争大潮下,等不得、靠不上、要不来,怎么办?

在突围中,中国建筑站在建筑“国家队”的高度选择了错位竞争战略,即将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项目上。这使得中建总公司初入市场洗礼即告捷。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快,尽管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四局等许多企业还分布在内地三线、四线城市,但生存紧迫感让他们调整力量,率先进入深圳、厦门、珠海、广州等开放城市,抢抓发展的机遇。当华夏第一高楼——深圳国贸中心公开招标时,中建人盼望已久的“高大新尖”工程终于出现了。

深圳国贸大厦53层,设计高度160.5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三局果敢放弃在手的港资工程,毅然角逐深圳国贸中心并一举夺标。随后,中建三局创造的三天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深圳速度”震惊全国。经媒体的广为传播,“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之一。

1994年,在高383.95米、时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的深圳地王大厦的施工过程中,中国建筑再创“新深圳速度”,将一个结构层的施工时间缩短到两天半。2008年,在广州西塔工程中,中国建筑以自主研发的“低位三支点长行程顶升钢平台可变模架体系”综合施工技术,攻克数项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两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领先世界水平。

速度上的不断突破也为高度上的不断领先作出了贡献。进入新世纪,在超高层领域关键技术一流的中国建筑,不断勾勒出中国快速城镇化下新的城市天际线。

从建楼到建城,中国建筑的速度也在实现内涵式跨越。在雄安新区,这座以千年大计为目标的新城中,首个建设项目——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就由中国建筑完成。2018年4月,中国建筑开创性探索了投资、建设、运营、基金管理一体化模式,以投资商、建造商、发展商与后期运营服务商的角色,仅用112天完成雄安第一标建设任务,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宏图的初落点变成了现实。

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高539.2米,建成后珠江隔岸两侧的东西塔构成“双子星塔”;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高597米,刷新津城新高,建成后承接世界级博览会议,打造天津会展经济新亮点;华南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地上118层,高600米,创造了15项世界和中国建造之最,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建筑在全球超高层建筑领域的优势地位。

紧跟改革才能抢占发展机遇

红黄蓝是自然的三原色,而“红色基因”、“蓝色梦想”和“绿色发展”则是中国建筑的三座基石。要说40年来,为何中国建筑总能踏准节奏在自我革新中不断壮大,就是因为这样的基因和梦想,让中国建筑在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需要、紧盯人民需求下埋头苦干、奋力前行。

1998年7月,国家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以住房制度改革为抓手,调动经济新需求,形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跟着国家政策,中国建筑及时拓展房地产业务,将发展目标从“做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扩展为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并加大对中海地产扩大内地业务的支持力度。2017年,中国建筑地产业务销售额接近2300亿元,位列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第一名和中国地产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名。

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快速的增长筑起中国应对危机的“防火墙”。中国建筑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将发展目标扩展为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市政集团”。参建了包括哈大、沪杭、石武等52个高铁项目,打造了高铁武汉站、南京南站、天津滨海站交通枢纽等一批现代化高铁站房。2017年中国建筑基础设施板块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已升至第二位。

2008年后,当时经济界普遍预计,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低速增长期,特别对远洋运输、船舶制造、海外工程等与国际经济贸易直接相关行业的影响可能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鼓励央企要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推动央企做强做优。于是,推动企业主要资产上市、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选择。2009年7月29日,中国建筑登陆A股市场,此后经多次资本运作,中国建筑逐步在内地与香港两地形成了“1(中国建筑)+5(5家上市公司)、2(2家内地上市公司)+4(4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宽广的资本运作大平台。从此,中国建筑将“建筑”拓展为“投资”,告别了单纯“建筑+”业务模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投资建设房地产集团”。

十八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随后,中央政府鼓励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各类投资,PPP模式获得了蓬勃发展。2015年,中国建筑先后成立了中建资本、中建基金、中建资本(香港)三个金融平台,并通过高端对接、资本运作、融资助力,促进公司基础设施和PPP业务快速发展。

十九大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做好“环保”大文章又成为中国建筑的新追求。中国建筑成立中建科技,在安徽等地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线,致力于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业务领域,并用短短8个月“组装”成型敦煌汉唐古风建筑群。同时,中国建筑成立中建水务,进军水务环保市场。2017年中国建筑水务环保业务全年新签合约额近千亿元。

2017年,中国建筑新签合同额已达近2.5万亿元,营业收入超万亿元。在2018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中排第23位,在ENR(《工程新闻记录》)“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第1位,在“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排名第44位。

打造“中国质量”服务人类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的40年来,中国建筑不仅在国内发展壮大,也在海外市场遍地开花。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外汇资金短缺,为了开辟境外市场,为国家赚取外汇,1979年2月,重组后的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建筑的前身)由当时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领导,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从此,中国建筑开始了筚路蓝缕的海外市场拓展征程。

中国建筑在境外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工程承包合同、第一份项目总承包合同,成为我国外经领域和企业“走出去”的标杆。1984年,中国建筑位列ENR225家承包商的第21位,是我国第一家进入该榜单前25名的企业。

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国建筑的项目已经连线成片。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被誉为“埃中友谊大厦”,泰国拉玛八世皇大桥被印在泰国货币上,迪拜人造棕榈岛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埃塞俄比亚非盟会议中心成为“新时期中非友谊的象征”,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被萨苏总统称之为“通向未来之路”,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项目被称为国家“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以中国标准施工的吉布提港多哈雷码头工程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是迄今我国援外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体育场。

最终能让中国建筑立足海外市场的,还是质量取胜。

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了6.8级大地震,中国建筑所承建的所有住房,包括位于震中心已交付20多年的房子无一倒塌,被当地人称为“震不垮的丰碑”。

中建南洋公司扎根新加坡市场,在素有新加坡“建筑业奥斯卡”之称的建设局常年颁奖典礼上已经累计斩获113个奖项。

在中东,中国建筑建设的科威特第一个超高层项目——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被印在现行流通的5科威特第纳尔纸币上,成为中国建筑海外最亮丽的名片之一。

在美国,中国建筑承接了纽约长岛铁路新线设计建造工程,这是纽约大都会捷运局(MTA)最大的单体合同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承接的第一个铁路项目。

2017年,在“一带一路”的欧洲起点莫斯科,正在建设中的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在来自世界工程建设领域的200多家企业的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莫斯科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莫斯科市优质样板工程奖第一名,这是该奖项第一次颁给中国企业。就像北京国贸是世界企业走进中国的窗口,这座位于莫斯科的国贸,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企业创业“一带一路”、向世界输出“中国标准”、贡献“中国方案”的“中国名片”。

“我们要学习中国建筑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组织能力和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莫斯科国家建筑监督建设局局长奥利格·安东辛卡在莫斯科优质工程颁奖典礼上,向俄罗斯建筑企业提出了这个要求。

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临之际,中国建筑在2018年举行了“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的大型主题传播行动,跨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8个国家,走进37座城市,开放了中国建筑的50个超级工程,举办47场开放日活动,实地参观人数逾万人次,受众超过2.2亿人次。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在参观项目后说,这是催人奋进之旅,尽管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但是整个中国在蒸蒸日上,正是由一群埋头苦干、扎实苦干的人创造的。

2017年中国建筑提出了“1211”的中期目标,致力成为建筑业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8年再次提出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关键一招。同样,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是中国建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奋斗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四十年,中国建筑再出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