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酿造高品位生活”为使命的茅台,在这令全世界侧目的40年里,从赤水河畔一步步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关注贵州茅台如何用40年的醇香,醉了全世界。
(以下为视频文字节选)
曾有人说,茅台酒历经多个朝代,盛名于世。然而从1951年茅台酒厂的成立到1978年,26年间茅台酒年生产能力仅由建厂初期的75吨增长到1068吨,销售收入总和仅5000万元,累计亏损额却达382万元。“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茅台这样一个藏在山沟沟里的企业来说,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大问题。
1978年之后,借助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推动力,从千吨产能出发的茅台开始了崭新的征程。1991年,茅台酒厂如期完成了茅台酒扩建800吨的发展规划。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茅台又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把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相继开发出43度、38度、33度酒香级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口味。1998年,是茅台又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酒厂向公司体制转变,工作重心转向深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2001年8月,贵州茅台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2000年后才上市的白酒企业竟成为沪深股市第一高价股。2003年,茅台酒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一万吨,万吨的年产量标志着茅台有了稳定的销售和高额利润的基础。此后,茅台酒年生产能力得到了持续快速的提升,到2017年,产量达到了42771吨。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典范,茅台酒供不应求也成为了常态。于是在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公司提出了开发多层次茅台酒的“133战略”——即打造1个世界级核心品牌、3个全国性知名品牌、3个区域性重点品牌,打造大茅台品牌集群,进一步巩固公司的品牌地位。
资本市场同样见证了“茅台奇迹”的诞生。2001年上市至今,贵州茅台营业收入由11.4亿元增长到522.42亿元,增长45倍;市值则由上市首日的90亿元最高突破到万亿元,增长100多倍,成为了中国白酒行业的标杆。
一瓶普通的茅台酒从投料生产到出厂,需要整整五年的时间。但1978年茅台酒厂生产的茅台酒,如今已是四十年陈酿,打开一瓶香气四溢,酒未沾唇人已微醺,如果没有四十年前对传统工艺流程的坚守,没有茅台人高超细致的工作,没有在酒库里寂寞等待的四十年,恐怕今天打开的这瓶茅台就失去了它的品质和独特酱香。当我们再度品味这段历史,每一瓶茅台,不仅是佳酿,更是一瓶盛满时光的容器。
(编导:郝震海、阳子)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百年老店到国货标杆......伴随改革开放一路前行的行业“奔跑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上市公司财富神话。
从外滩到陆家嘴,40年的沧桑巨变,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缩影。该片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金融变革,重现金融改革时面临的种种情境、助推改革的金融人物,突出改革之难、改革之坚、改革之生生不息,力图展现出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历史的广阔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