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一个月后,中国教育部正式下达文件,要求中国各大高校院所进行自审,在年底前上报所有与基因编辑相关的工作,并确保这些工作不会突破道德的底线。
在教育部周四发布的一份通知要求高校填写《高等学校基因编辑相关研究项目自查表》,尤其提到大学与医院或者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涉及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相关研究需引起特别重视。
在通知中,教育部称:“自查工作主要针对2013年1月1日以来开展的设计生物技术中与基因编辑相关的研究项目,包括政府渠道项目,重点围绕是否遵守科研伦理和规范、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自审。附属医院科研活动、国际合作项目、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项目要作为自查重点。”
教育部的通知不仅要求大学开展自审,而且要求相关单位提交项目的细节,并提交如何加强生命科学以及医疗伦理方面教育的建议。
要求自审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中国的大学,也包括科研院所。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给相关科研人员的邮件显示:“收到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关于规范生殖系基因编辑研究并开展专项清查工作的函,要求院属各单位加强生物医学研究的科研伦理道德监管,规范生殖系基因编辑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守科研道德底线,共同维护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声誉。”
邮件还要求相关科研人员对照学习国家颁发的如《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文件,如有涉及关于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应用研究开展情况,需填报相应的调查表。
2013年起,中国科研人员开始大量使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该技术已经被用于灵长类动物的胚胎实验以及成人的肿瘤研究。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贺建奎宣布实现了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震惊科学界,并引发巨大的伦理争议。他还因此被列入2018年《科学》杂志十大年度人物的“科学崩坏”。
目前涉及该起研究的美国莱斯大学教授Michael Deem也正在接受大学的调查。在美国生殖系基因编辑是被绝对禁止的,不过在成人身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并未被完全禁止。美国FDA正在密切关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并且要求在出台完善的监管规定前暂停一些相关实验。
促进医学创新研究与生物医药产业有机融合。
在上海发起创设、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
越来越多中国的药物研究及开发企业开始转向采购本土公司生产的试剂。但跨国企业发展历史更长,在高端产品的技术方面具有很深的“护城河”。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不管AI也好还是其他领域有多大的进步,最终要有自己批判性的思维,并做好基础研究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