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首度回应是否加入CPTPP:愿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财经 2019-01-10 22:46:59

作者:郭丽琴    责编:钱焜

高峰称,中方在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做出自身的努力,比如中方参与推进的RCEP(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将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在中美两国仍在就贸易议题进行密集磋商之时,2018年12月30日,有11个国家参与的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开始生效。

这个占据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13%、拥有超过5亿人口的新经济圈,将对全球贸易带来巨大影响。去年下半年传出中国有意加入CPTPP的信息,引发全球关注。

2019年1月10日,中国首度对外界回应该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注意到CPTPP的最新进展情况。当前,有关国家积极推进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希望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他并提及,中方也在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做出自身的努力,比如中方参与推进的RCEP(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将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事实上,一些双边及区域自贸协定进展的实质性加速,反映出中美欧日等各方在面对国际格局变化所做出反应及博弈的复杂性。

一位中美谈判的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此前,对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国内一些专家认为可以考虑加入谈判,但是因为国内条件不具备,而谈判方也不希望中国加入谈判。但现在的情况有较大变化,从国际博弈大局及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现实考虑,当前认真研究加入CPTPP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不过,内部研究协调难度不小,协定涉及众多领域,标准非常高,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没有来自最高层的决心与大力推动,恐怕难有作为。”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也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如果日本抛出CPTPP这个球,中国应该完全可以接住。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能够携手,将使这个区域性协定升级为范围更广、质量更高、水平更高的自由贸易协定。

第一财经记者郭丽琴在例行发布会现场就中国是否加入CPTPP提问(图片来源:商务部网站)

CPTPP生效,各国该如何应对

CPTPP生效之时,正值中美经贸磋商紧锣密鼓之时。

根据商务部网站消息,1月7日至9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经贸问题副部级磋商。双方积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共同关注的贸易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为解决彼此关切问题奠定了基础。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密切联系。

高峰在例行发布会上补充说,(双方磋商)时间长,说明双方对于磋商的态度都是严肃、认真和坦诚的,都在朝着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方向而努力。中方同样认为,任何一项协议的执行机制都十分重要,双方都有履约义务。关于下一步中美经贸磋商的安排,双方正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回到CPTPP本身,截至2018年末,墨西哥、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越南7国已先后通知设于新西兰的协定秘书处完成国内审批程序。其中,最晚完成通报的越南也即将于今年1月中旬进行最后的立法批准。在尚未走完国内流程的智利、马来西亚、秘鲁和文莱四国中,只有马来西亚变数稍大,其他国家的通报批准大体上也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杰佛里·肖特(JeffreySchott)曾是参与《美墨加协定》重新谈判的早期重要成员。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评论称,《美墨加协定》阻碍了区域贸易和投资的新措施,遏制了经济增长潜力,尤其在汽车领域。中国应该与欧盟及其他国家一道改革争端解决机制,推进制定在数字贸易、投资、国有企业补贴等领域的新规则。同时,通过推进RCEP或是与CPTPP国家合作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他表示,原有TPP下,美国的实际收入每年增加131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而没有美国参与的新协议,意味着美国不仅放弃这些收益,也会失去额外的20亿美元收入,因为美国的企业将在TPP国家的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彼得森研究所PeterA.Petri等人的建模估计,一旦协定得到实质性实施,这11个国家的预期实际收入收益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高于1580亿美元,或略低于11个国家原协定预期收益的一半。

美国媒体称,日本是美国牛肉的最大市场,但由于CPTPP生效,澳大利亚牛肉可以取代美国牛肉的市场份额。根据该协定,日本对进口牛肉的关税从38.5%降至27.5%,并将在第16年降至9%。美国的葡萄汁、猪肉和加州杏仁等产品也将受到日本关税的限制,而来自CPTPP成员的产品最终将免除关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竞争对手将受益于新的贸易条款。”美国小麦协会主席文斯·皮特森表示。

对此,高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对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安排,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同时主张建设符合世贸组织原则,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两者可以相得益彰。

“比如,我们正在同有关各方共同推动的RCEP谈判:16个谈判方,涵盖人口超过35亿,占全球的近48%,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的比例超过31%,外贸总额占全球的将近28%,这将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高峰说。

多位了解进展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相比于TPP和RCEP,CPTPP类似于一个中间版本。比RCEP的标准更高,但不像TPP那么不接地气,国际贸易高标准更利于美国,而不符合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利益。CPTPP的一大变化是通过冻结部分条款,降低协定标准。据了解,CPTPP与RCEP有日本、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七个重叠的成员。

汇丰(HSBC)高级贸易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利波尔(DouglasLippoldt)表示,到2030年,CPTPP协约国间贸易将增长6%,并产生1570亿美元的收入。

中国加大开放力度,加大保护知识产权

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悄然变化,中国正采取多管齐下的政策,向“制度型开放”看齐。

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2019年1月1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北京揭牌成立;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专利等知识产权案件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从2019年1月1日起向最高人民法院上诉,实际是到知识产权法庭来审理。

最新公开征求意见的《外商投资法草案》,也规定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称,将在全国或京津冀、上海、广东(珠三角)、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湖北武汉、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8个区域内,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其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推广“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省级行政区内专利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跨市(区)审理”“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机制”“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中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基于‘两表指导、审助分流’的知识产权案件快速审判机制”等举措,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多位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引发大量关注的“省级行政区内专利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跨市(区)审理”,显示政策正有意让此类案件进一步集中管辖。安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何菁就认为,该政策的推进有利于案件审理的专业性和审理标准的统一。

这样的优先级显然也有更为深远的考虑。记者了解到,2019年,不论基于国际环境的收紧,导致企业去发达市场并购高技术公司或是购买高科技含量产品都面临较大阻力,还是基于中国自身经济增长已经到达必须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都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持有者尤其是科技含金量较高的专利的保护。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及的“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开始发力。1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促进综合保税区升级,打造高水平开放新平台——这使得以往以出口为重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也开始发力进口。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国在10日的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对现场记者说,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市场选择的困惑。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的多元化因素对一些进出口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政策也是主动开放,鼓励进口。

事实上,公布的CPTPP最新版本在30项条款中,冻结了10项大条款中的22处小条款。被冻结的条款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chapter18)、政府采购(chapter15)、投资(chapter9)三部分中。在22处被冻结的条款中,11处同知识产权有关,美国倡导的将知识产权保护延长至70年、对新药的数据和市场保护、权利管理信息(RMI)等条款遭到冻结。协定标准的降低更符合亚太经济体的贸易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华盛顿时间2019年1月9日,美欧日就全球贸易秩序发布了第五份联合声明,这也让全球贸易的博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声明显示,当日,华欧盟贸易委员西西莉亚·玛姆斯托姆(CeciliaMalmstrom)、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长世耕弘成(HiroshigeSeko)和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Lighthizer)于华盛顿特区进行三方会谈。部长们深入讨论了解决其他国家非市场导向政策和做法问题的共同目标,部长重申了共同关切,审查了正在进行的工作,并同意加强在纽约和巴黎发布的部长级声明中所涵盖的所有领域的合作,包括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市场导向条件、产业补贴和国有企业、强迫技术转让的政策和做法、WTO改革以及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