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近期在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节目中指出:基础设施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可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抓住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的窗口机遇期。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认可主要有三大原因: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二、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三、基础设施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以下内容为林毅夫在“上海2018参事国是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林毅夫
国务院参事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预计2025--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并且根据各种研究的预测,应该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可以达到12700美元,这是一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就变成高收入经济体。同时也是根据各种研究,到2025年-2030年之间,中国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也会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发展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基础设施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
这反思起来,发展中国家目前阻碍它发展的真正的瓶颈是什么?实际上是基础设施。我们希望我们提供的帮助能够真正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一带一路”倡议是想从“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来达到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而它的抓手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我们有几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认可的原因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
第一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所需要的这些材料、行业或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我们比美国强多了。这是第一个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认可的原因二:中国外汇储备充足
第二个优势,我们有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把这些我们的外汇储备拿来支持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要这些项目选择好、管理得好,它的回报会远远高于买美国政府的债券,所以我们有钱。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认可的原因三:基础设施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个同样重要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是真正能够像我们讲“要致富、先修路”,修了路让这个国家富起来。很关键的就是这些基础设施有没有给产业的发展带来瓶颈消除的机遇。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可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抓住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的窗口机遇期
中国现在按照我前面的预测,应该到2025年左右,中国也会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必然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上面要失掉比较优势,这些产业会让出去。也就是说,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即将转移的这个窗口机遇期,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的所有国家同时进行工业化。当然它们要进行工业化也必须完善基础设施,正好我们“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帮助它们抓住中国工业化给他们提供的窗口机遇期。
(编导:许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