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一集:笔墨光影丨南京路的诉说

第一财经 2019-01-21 17:14:27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杨恺宁

第一集:笔墨光影丨南京路的诉说

《笔墨光影》这一集是《南京路的诉说》的开篇,在这一集中我们把两家百年老店放在一起,朵云轩和王开照相,两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但同时经历着社会变革的起起浮浮,都曾有过共同的遭遇,也都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披荆斩棘,开一代先河。

在《南京路的诉说》这部纪录片还在构架初期,朵云轩就已经成为我们的必选,在整条南京路上朵云轩独树一帜,它从一家小小的信笺店发展而来,与其他必备的生活商品相比,它显得颇为小众,但是正是这家店成为上海书画爱好者们的启蒙胜地,也成为海上艺术家们的雅集首选,它广为吸纳文化营养,也把这种营养汇聚凝结具像传播给大众。

我们选择了上海画家黄阿忠与朵云轩之间的故事,试图将这样一种互相作用集中呈现,当黄阿忠回忆下乡时和伙伴们一起接龙南京路的店名,朵云轩成为他必然要接的一个地点,你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商店早已超越了商业属性,甚至不仅仅是美育殿堂和梦想发源地,它成为了特殊年代中人们的精神慰藉,黄阿忠只是万千从中汲取营养的人之一,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向往艺术的年轻人。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并未在片中详细展现《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的来龙去脉,这两部朵云轩耗尽心血制作的木版水印书为世人提供了最大限度品味真迹的可能性,而在印刷技术早已成熟的今天,耗时耗力产量少的木版水印并不具有极大的盈利价值,但其艺术价值却难以估量,我们无法去触碰每一件古人的作品,但从工序繁多的木版水印作品上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传承至今的笔墨韵致,也更感慨这家老店为中国古典文化传承所作出的贡献。

与朵云轩隔路而望的是著名的王开照相,那是一代上海人心中拍照的至高之选,直到今天手机拍照的年代,凡遇重要人生时点,王开依然是很多人慕名前往的去处,王开也是众多纪录片中都曾出现的主角,拍摄之前我也早已听闻过它的许多故事,它有着为30年代众多明星拍照的盛名,有着高超的技术和人气,在王开拍照能成为身份的象征,但我并不是十分清晰王开何以为王开,直到我见到他的老经理陈铭凯先生,今年陈老已经86岁高龄,三十年前就已退休,但提及王开不但如数家珍,且关心备至。在陈老的努力下,我见到了很多王开的老人,老摄影师,修片师,上色师,他们都已年迈,但说起王开的事都仿佛就在昨天,我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那种在王开工作的骄傲,而这种骄傲来自于王开对质量要求的高标准,这是一种在日后影响了全国照相行业的职业标准。

所谓老店,就意味着风雨相伴,改革开放初期,文气十足的朵云轩曾经穷困不已,依靠印制挂历和教材过日,艺术品的非市场化估价让它桎梏不前,中国大陆第一次的大规模艺术品拍卖就是在这样的挤压中生发出来的。我今天依然记得它的推动者祝君波先生说:“朵云轩拍卖公司当时的注册资金竟然只有30万人民币,办公室只有朵云轩顶层加出来的一间房,约计20多平方米,员工加上我只有4人。”我也依然记得当时初创者之一的曹晓堤先生跟我讲四处收寻藏品的艰难,戴小京先生向我讲述第一次做拍卖师,无知而无畏。当时只是过程,日后便成为了改写历史的时刻,如同王开的陈铭凯老经理在1979年通过广播电台做的第一条商业广告:王开重新恢复店名,开始拍摄婚纱照。对陈铭凯而言是为了经营的大胆举动,而回头看那是时代转变的星火。

《笔墨光影》最终能成为整部纪录片的开篇,我想是基于它的完整性和与时代变迁的贴合度,你能在这里看到物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能看见新旧更迭的无情,你能找到今天飞速壮大的艺术品市场的源头,也能品味永不泛黄的老照片,无论是变还是不变,这两片老店早已像记忆一般留于社会心间、历久弥新。

(导演:韩潇)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