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数据泄露频获重罚,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面临升级

第一财经 2019-02-13 12:05:17

作者:王德培     责编:任绍敏

英国电视剧《黑镜》中所描绘的“被科技寡头垄断的绝望世界”,似乎正在现实生活中投下影子。

针对泄露隐私数据,美国参议员罗恩•李•怀登(Ron Lee Wyden)的新提案提出,如果所在公司偷偷搜集隐私数据、泄露隐私数据(不论有意无意)、买卖交易隐私数据,甚至发生泄露后隐瞒谎报,都要以严刑峻法待之。

比如按照年营收的4%进行罚款,CEO等核心高管还要面临最长20年的监禁刑罚。

近年来,全世界对隐私泄露问题日益关注,特别是以Facebook数据丑闻爆发为标志,针对科技公司的数据问题,欧美政府开始不断加大管制力度。

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生意

当互联网深度嵌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互联网就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海洋”,而是进入了数据经济时代。

几乎所有人在互联网上的任何“蛛丝马迹”——起床时间、通勤轨迹、闲逛路线、收货地址、搜索记录、消费喜好、常去餐馆、求职招聘、收入状况,乃至喜怒哀乐,都以数据的形式被成千上万只“复眼”观察、记录、分析。

据悉,腾讯数据存储中心的存储总量大于1.5万个全球最大图书馆的总量,这些运营数据已经积累了20年,且以每天500TB的数据量上升;高盛报告显示中国每年产生的数字信息约占全球的13%,到2020年,将会占到20%至25%。

换言之,庞大规模的数据背后的现实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互联网公司触手。

以阿里为例,正在密集投资占据社交、内容场景,从而获得流量。投资滴滴打车与高德地图,收集出行数据;收购微博和入股陌陌,收集社交关系数据;收购恒生电子,收集证券交易数据;创办菜鸟,收集物流数据;拿下“旅行青蛙”的中国独家代理权,收集游戏数据;更不用说支付宝收集支付数据,阿里健康收集健康数据,口碑和美团收集餐饮数据,淘宝与天猫收集消费数据。

可见,占领本地生活数据入口,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核心商业模式。

数据的战略性地位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热情地将大数据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的基石数据则被提升为未来石油的高度,成为世界上关键的战略性基础资源。

之所以如此,表面上是因为这些数据在短期内可以凭借精准营销和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变现。

在线广告业务为Google、Facebook等公司贡献了90%的利润,拥有数据优势的Facebook和 Google几乎包揽了美国数字广告的全部增长。

百度也通过对用户的行为习惯、浏览量分析向用户精准投放广告而获利颇丰。从2012年至今,百度开发了百度医疗大脑、百度医生、拇指医生、百度健康、百度医学、Dulife(智能手环)、百度直达号七个医疗板块。

据摩根大通估算,医疗相关广告在百度的年总营收中约占15%~25%,以百度2015年全年营收848亿元的业绩核算,医疗广告为百度的收入贡献至少超过120亿元。

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数据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原理上看,在统计学中,样本选取得越多,得到的统计结果就越接近真实的结果,当海量的数据充斥世界,且是全体型,而非抽样型的、局部的数据,如果能将它们“提纯”并迅速处理成有用信息,无异于掌握了一把能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具体而言,大数据的三大特征决定隐藏在数据山脉中的金矿不容忽略。

一、大数据是混杂型的数据,甚至是非统一格式的、非精确性的数据,因此它的应用重心不在准确,而在效率;

二、大数据摆脱了传统数据间纯粹因果关系的束缚,只需要相关关系即可,有关联就能产生应用,如沃尔玛超市把啤酒放在尿不湿旁边,以满足世界杯期间年轻爸爸们的购物习惯;

三、与传统经济相比,数据经济一般不易贬值,不会产生折旧,可以通过数据的再利用、重组数据、可扩展数据、开放数据等,进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据创新,因此经济效益更高。

在大数据的推动下,企业将塑造用户需求,改变用户的行为模式,并将以数据为生产资料的人工智能转化为现实,而由此衍生的数据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人类的价值体系和经济的发展方式。

大数据衍生大问题

但新生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大数据深入社会生活后,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问题。

由于用户的任何网络社交行为,都会被网络服务商记录在案,这是社交网络的缺省设置,必须同意,而这也是“大数据”的源头,无法删除,因此,最直接的风险就是用户数据隐私泄露。

如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深陷数据泄露丑闻,先是剑桥分析公司从Facebook“窃取”了5000万用户隐私数据,控制民意及操纵多国选举,后是Facebook与数十家手机制作商达成交易,允许手机设备制造商访问提取在该手机上登陆的Facebook中的个人数据,包括该用户及其Facebook好友的各项数据,例如婚姻恋爱状态、宗教信仰、个人喜好、是否在线等信息。

更有甚者的是,中国用户在互联网中“裸奔”,一旦装上某些APP,就成了透明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并由此衍生出规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与此相应的则是,科技巨头形成“数据垄断”,在整个互联网格局中扮演着“上帝之眼”的角色,引发了类似石油被寡头控制的担忧。

很显然,淘宝最了解你的生活所需,高德最熟悉你的生活习惯,支付宝最清楚你的资金状况,百度最明白你的内心欲望,抖音掌控了你的时间,摄像头监视着你的生活,互联网应用比你更懂你。

英国电视剧《黑镜》中所描绘的“被科技寡头垄断的绝望世界”,似乎正在现实生活中投下影子。

更严重的是,互联网巨头让用户无意识地沉迷其中,如赫胥黎在1931年如先知般的预言——“权力者对于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爱与幸福的感受实现,而非通过暴力与恐惧”。

对此,正如《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指出,未来的人类很可能面临三大抉择,意识与智能是否分离,大数据与自我意识谁为主,生命是否可以完全数字化、并可用算法加以处理。

然而,大多互联网巨头对用户利益、国家权力熟视无睹。Facebook的小扎道歉了14年,却并没“长记性”;百度CEO李彦宏竟然脱口而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殊不知,在不对等的互联网世界中,程序任性“越权”,用户不得不被动接受。

面对数据经济攻城略地,互联网巨头形成跨行业、跨地域的新型垄断,监控经济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经济市场,一旦中国用户开始觉醒,当下数据经济争抢数据入口与流量的商业模式或将走到尽头。

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将面临版本升级,即面临更严格的数据保护与数据利用限制,实现取之于用户,还利于用户,最终达到价值共享。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福卡智库”微信公众号,原标题:《泄露隐私罪不可赦!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生意要黄了?》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