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防治非洲猪瘟疫情,中国将划分五大区域联防联控

第一财经 2019-02-23 14:59:42

作者:邵海鹏    责编:刘展超

疫情防治的大区划分,在保证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减少猪肉及猪肉流通造成的疫情扩散。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了《全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方案(2019年)》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全国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分区防控策略,在区域内的各省要实现“三统一”——统一推进动物疫病防控、统一协调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统一调整优化相关产业布局。

根据征求意见稿,全国将被划分为北部区、西北区、东部区、中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推进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联防联控,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区域化防控的思路,将对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治带来哪些影响?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称,疫情防治的大区划分,生猪调运将更加灵活,能够有效缓解生猪产区和销区的矛盾,保证生猪供应同时能增加养殖户信心。另外,可有效管理本地区的猪肉及猪肉产区的流通问题,减少猪肉及猪肉流通造成的疫情扩散。

从“南猪北养”到大区划分

前述文件显示,根据地理相邻、集中连片的原则,国家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区,推进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联防联控,降低疫情扩散风险。除此以外,本次区域化防控方案还有一项重要的目标:通过区域内产销互补和优化区域内生猪养殖屠宰布局,保障生猪及产品稳定供应。

而基于防疫和保供给这两个主要目标,文件中更是提出了“三鼓励”和“两加强”的举措,即鼓励资源约束区恢复一定高效环保型产能、鼓励南方和大中城市周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养殖企业、鼓励集团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加强屠宰产能布局调整。

当前“南猪北养”养殖格局的形成,其实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生猪养殖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生猪逐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区和销区。东部经济发达,大量的外来人口,促使了猪肉消费旺盛,环保压力大,生猪养殖受限,而中部及东北地区人口外流,再加上当地充足的粮食供应及环保承受力较好,适合大力发展生猪养殖。

再加上,过去数年,受环保、土地及饲料原料保障的影响,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生猪产能大幅度扩张,大型养殖集团从2015-2018年新增年出栏产能超过5000万头,长江及珠江流域水体环境整治,本地区大量的生猪产能退出,加深了国内生猪产销分离程度。

业内人士称,生猪产销分离符合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环保实际情况。在没有大范围疫情的情况,产销发展并通过衍生生猪上下游发展,如大力发展生猪屠宰、冷链、猪肉食品加工及上游的饲料加工、种植业,可以有力支撑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的就业,提升本地区居民收入。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在中国爆发后,国内生猪产销区分离的格局受到了严峻考验。

林国发称,由于疫情缺乏有效防治疫苗,且对猪群有高致病、高死亡率等特点,病毒还可通过活猪、饲料原料、猪的排泄物及未经过高温处理的猪肉及猪肉产品传播,虽然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也及时派出专项小组对发生疫情的猪场进行扑杀、掩埋及相应的消毒,并划定相应的疫情区,根据情况出台了暂停与发生疫情省相邻的省份生猪跨省调运的政策,但是国内生猪产销区分离的现实格局,导致产区省份大量生猪无法通过外调进行销售,本地区猪价大幅下跌,大量生猪只能被动压栏,导致养殖户无法获得正向的现金流。现金紧张的同时,每天还需要持续购买饲料喂养压栏猪,大猪压栏占据了场地,客观上限制了仔猪的正常补栏,而大猪无法销售,严重打击产区养殖户的养殖信心。销区方面由于缺少相应数量的生猪/猪肉调入,本地区猪肉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本地区居民购买猪肉的成本。

从过去几次接连发布的关于生猪调运的政策来看,当前国内的生猪调运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特别是经检疫合格的仔猪、种猪允许调运的政策出台后,提振了行业信心。本次征求意见稿要求,区域内促进产销衔接互补,将缓解区域内生猪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矛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业内认为,本次防控方案开放的只是区域内的生猪调运,南北方的生猪供需矛盾依旧存在。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殊性,防控难度较大,但积极防控能够降低疫情的影响,减少疫情对生猪产业的冲击。当前,有效的防疫更需要科研部门积极推进疫苗研发。

生猪产能下降致今年猪价反弹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据芝华数据统计,全国生猪扑杀量超过95万头,今年1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又新发6例。当前,全国非洲猪瘟疫点发生超过100起,不过绝大部分疫点已经解禁。解禁省份增多,猪肉流通量增加。

受疫情和猪价大幅下跌影响,1月能繁母猪总存栏量继续下降,环比下降1.0%,同比减少12.4%。淘汰母猪屠宰量数据11.71万头,环比增加1.3%,同比增加1.9%。养殖户补栏情绪低迷。根据芝华数据监测,全国后备母猪存栏呈现减少,同时养殖户出栏积极,生猪总存栏量环比减少1.4%,同比减少5.0%。

芝华数据高级分析师姚桂玲表示,受猪价大幅下跌的影响,玉米现货价格也出现小幅下跌,豆粕现货价格则大幅下跌,猪粮比值下降。

今年1-2月,猪价呈现“U型”大起大落的特点。

猪易数据首席分析师曾紫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下跌的原因在于,集团猪场抛售、部分地方政策放松促进猪源流出省内、猪肉消费的整体下滑与替代品价格的上涨、疫情对消费造成的影响等。造成上涨的原因则主要是生产供给的减少和心态的变化。供给方面,年前就出现了明显的抛售现象,且非洲猪瘟后,国家政策叫停不少区域仔猪调运。此外,去年3至6月猪价亏损,导致部分产能淘汰。心态变化方面,主要是政府、机构对19年猪价的看好,以及周边少猪或缺猪使养户心态发生了变化。

关于这一轮猪周期,行业内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转折点在已经过去的1月,一种认为转折点在未来的3-4月。前一种观点理由是,现阶段不少屠宰场屠宰体重在105kg,缺猪现象比较明显;迫于疫情压力,一些企业90-100kg的猪进入宰场;养殖户心态明显发生变化,东北屠企试探压价,效果不明显。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2018年亏损期间淘汰产能将在3-4月显现,且集中淘汰产能在2018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发生后)。

不论如何,猪价企稳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曾紫华称,2018年,全国亏损达4个月,局部区域亏损将近8个月,亏损时间较长;20家种猪企业2018年销量减少三成;不少母猪屠宰场2018年屠宰量增加20%。因此预计新的一年猪价将呈现良好走势。

回顾2018年6月份至今全国生猪及部分产销区猪价走势可明显看出,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辽宁、河南地区猪价明显出现与全国猪价向下偏离情况,产区生猪销售受阻,价格持续走弱。进入9月份后,产区生猪进入行业亏损区。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产区深度亏损,其中东北地区标猪亏损达到了500元/头,300斤压栏猪亏损超过800元/头,深度亏损养殖户甚至养殖集团现金流极度紧张,部分甚至出现断流情况,导致了大量产能清退,大量的压栏猪恐慌性出栏。

数据显示,今年1月,东北地区生猪一度跌至7元/公斤价格,刷新2003年以来的地区最低。

林国发分析称,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2018年10月东北地区生猪补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生猪集中恐慌性出栏使得2019年1月价格大跌,直接引发春节后本地区生猪供应锐减,价格报复性上涨。

从销区方面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生猪/猪肉调入,疫情出现后,本地区猪价明显与全国猪价出现了向上偏离,并有持续扩大趋势。2018年10月,浙江生猪均价一度较全国均价高出8元/公斤,较辽宁高出了11元/公斤情况。销区过高的生猪影响了本地区的猪肉消费,随着后期疫情区解除增加,销区的猪价与全国均价逐步靠拢回正常水平,广东作为最为重要的销区地区,11月份当地出现疫情后,加上上涨的价格影响消费。

截止当前,广东地区猪肉价格与全国均价持平。

林国发称,疫情爆发后影响了各地区的生猪价格,并递延至今且将影响2019年全国生猪价格。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疫情因素,导致了养殖户/养殖场现金紧张,客观上影响生猪及后备母猪补栏,而养殖/养殖场担心未来疫情,主观上不愿意补栏,甚至加快淘汰母猪,导致当前母猪严重不足,冬季持续低迷的仔猪价格,养殖户繁育管理不足,加重了当前仔猪存量不足,即使因此未来猪价看好,但由于担心疫情管控因素,当前养殖户补栏意愿仍较为悲观,较为严重的影响2019年生猪供应。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