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减持制度宽严结合、并购重组要与现有主业具备协同效应……上述两点成为3月1日正式实施的科创板制度规则在股份减持和重大资产并购重组方面的特征。
相较1月底的征求意见稿,此次发布的正式版制度规则,在此基础上作出60余项重要的修改完善,其中涉及部分股份减持、并购重组规则修订。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整体来看,正式版在上述两方面的规定包括:股份减持方面,适当延长上市时未盈利企业有关股东的股份锁定期,适当延长核心技术团队的股份锁定期;授权上交所对股东减持的方式、程序、价格、比例及后续转让等事项予以细化。
并购重组方面,规定科创公司并购重组由上交所审核,涉及发行股票的,也将实施注册制。重大资产重组标的公司须符合科创板对行业、技术的要求,并与现有主业具备协同效应。
具体来看,减持股份的宽严结合如何体现?
“宽”体现在进一步优化股份减持制度,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缩短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的核心技术人员股份锁定期,由3年调整为1年,期满后每年可以减持25%的首发前股份;
其次,优化未盈利公司股东的减持限制,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减持作出梯度安排;
最后,为建立更加合理的股份减持制度,明确特定股东可以通过非公开转让、配售方式转让首发前股份,具体事项将由交易所另行规定,报中国证监会批准后实施。
“严”则体现在股份减持的部分新增部分,例如:在《持续管理办法》中,交易所一线监管方面的内容上,除持续信息披露、并购重组、股份激烈、退市等之外,新增“股份减持”一项。同时,在信息披露方面,新增“核心技术人员任职及持股情况”内容。
对于上述修订的影响,“缩短相关股东锁定期的限制,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科创板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障股权基金、核心科技人员等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星石投资表示。
相较而言,并购重组的修订较股份减持内容较少,记者对比发现,正式实施版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版中提及:科创公司并购重组由上交所审核,涉及发行股票的,也将实施注册制。不过,重大资产重组标的公司须符合科创板对行业、技术的要求,并与现有主业具备协同效应。
交易所将抓紧细化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认定标准。
将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近几年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并购热情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链、基础设施、储能与动力电池和锂电池领域,交易笔数占比稳定维持在75%以上。
二级市场资金闻风而动,ST板块个股批量大涨,本周有超过27只股涨逾10%,资金就重组政策优化热炒相关概念股
未盈利科技企业IPO重启让市场颇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