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展缓慢 Waymo进军硬件领域

第一财经 2019-03-07 18:46:46

作者:钱童心    责编:刘佳

Waymo周三宣布将向第三方合作伙伴销售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传感器,来支持其自动驾驶以外的用途,比如机器人。

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暂时看不到盈利之际,为了创造更多收益,谷歌旗下自动驾驶部门Waymo要销售硬件了。

Waymo周三宣布将向第三方合作伙伴销售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传感器,来支持其自动驾驶以外的用途,比如机器人。

销售硬件将帮助Waymo增加一部分收入。奇点汽车美国公司总裁、前百度美研中心资深架构师黄浴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对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发展可能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意味着短期内还无法看到盈利。”

探索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

Waymo的这款3D激光雷达传感器名为Laser Bear Honeycomb,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功能是帮助汽车“看见”路况,能够通过识别不同的物体来避免撞车。

具体而言,这种装在汽车顶上的激光雷达(Lidar)系统每秒钟发出280万束激光,形成一张能实时感应周围环境的激光网。这张网捕捉到的信息与雷达收到的信号相结合,能够实时生成汽车周围环境的高清数字地图,让无人驾驶汽车看到摄像头视野范围之外的物体。即使是意料之外的情况下,激光雷达也能同时记录多个物体的运动轨迹。

Waymo就是使用Lidar的测试系统协助无人驾驶汽车看到人类司机看不到的死角,做出人类做不出的判断。除了在雨雪天等恶劣环境下,传感器可能不工作以外,这一技术通过激光反射对物体的描绘能够精确到厘米,近乎完美。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Waymo和Uber轰动业界的诉讼案源头就是因激光雷达技术而起。不过除了激光雷达以外,自动驾驶汽车还有包括摄像头和雷达等传感器来帮助汽车做决策。

咨询公司Automility创始人CEO罗威(Bill Russo)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投资L3级别的自动驾驶,但是这离商业化还有好几年时间,在过渡期间,要盈利还要基于L2或L2.5级别的辅助驾驶技术。就好像BAT这些企业会投资移动互联技术一样,Waymo也最终还是要找到能让自动驾驶变现的商业化途径,而激光雷达技术是移动互联当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Waymo目前的估值约700亿美元,瑞银认为Waymo的估值在450亿美元至1350亿美元之间。瑞银还预计,到2030年谷歌无人驾驶的收入将会达到1140亿美元。

然而Waymo目前仍然无法依靠无人驾驶产生利润。去年12月,在几个月的测试后,Waymo正式推出首个商用无人驾驶打车服务Waymo One项目,这也是Waymo目前唯一能够产生收入的项目。不过在推出初期,该项目仅在美国凤凰城及周边城市开展,预计收入将非常有限。

一位长期在硅谷从事自动驾驶领域的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两年前Waymo预订了6.3万辆克莱斯勒和2万辆捷豹,但并没有准备好把这些车辆投放在更多的区域,而是在凤凰城这个人口比较少的地方,这也是它的无奈之举。”目前美国支持无人驾驶在公共道路上测试的城市仍然不多。

激光累计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销售硬件将能够帮助Waymo增加一部分收入。Waymo Lidar团队负责人Simon Verghese表示:“我们定制化的Lidar有效地帮助Waymo成为在公共路测领域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现在我们将这些传感器技术带到自动驾驶以外的其它领域,用于机器人、安防、农业科技等行业,这将使得这些行业实现和自动驾驶同样的突破。”

Verghese表示,Waymo的激光雷达即日其就将向定向客户进行发售。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谷歌在硬件产品的销售方面并不是强项,因此现在还很难预估将为公司带来多大收益。

另一方面,去年发生的多起无人驾驶致死事件,也对Lidar技术的成熟度提出了质疑。去年3月,一辆装有Lidar的Uber无人驾驶测试车在晴好的夜晚在亚利桑那州将一名行人撞到,并致其身亡。专家通过对行车记录仪曝光视频的分析得出了意外的结论是,这辆车似乎并没有探测到当时路上的行人。

尽管事后Uber无人驾驶汽车的Lidar供应商Velodyne对事故进行澄清,称自己的技术没有问题,但Velodyne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承认,起事故确实影响了汽车厂商对激光雷达的订单需求。

这起事故日前也有了初步责任认定。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当地检查官判定,由于视频没有准确描述车祸的过程,Uber在这起致命车祸中不承担刑事责任,但车内的驾驶安全员可能接受警方进一步调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