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这两大中部城市群逆袭沿海,一个共同优势亮了

第一财经 2019-03-19 17:59:10

作者:林小昭    责编:秦新安

在此前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海西和辽中南城市群,都有核心城市被指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优势

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一些中西部的城市群、都市圈也在赶超沿海地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课题组通过对区域经济聚集度、区域连接性、区域均等化、政策协同难度等四个维度的测量,对1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体化水平稳居第一梯队,处于第二梯队的是山东半岛、京津冀、中原和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冀2015年一体化指数不到珠三角的60%。

报告显示,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位次大体保持稳定。不过也有一些城市群的位次在过去10年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地理含义。两个城市群间的超越值得注意:一是武汉对海西的超越并保持持续领先,二是中原城市群对辽中南的超越。这两次超越都发生在中部地区对沿海地区,反映了考察期间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强势崛起。

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反映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过程中,以核心大城市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也在快速发展。其中,武汉和郑州均是来自中部的强省会,并且都已入围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在中西部地区,强省会是一个省内的单极核心城市,近年来高铁、城际轨道等便捷交通的建设,都是以强省会为中心展开的。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强省会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近几年随着武汉通往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的建设,武汉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个例证是,在武汉-鄂州城际铁路开通后,一到周末,大量鄂州人前往武汉消费,周日下午再坐城际列车返回。

3月18日,武汉至仙桃城际铁路开始架梁,将填补武汉西向城市圈城际铁路空白。 新华社图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心城市平台的作用十分关键。彭智敏说,当前,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很重要,因此各地都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打造强省会。中心大城市通过发展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产业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合理梯度分配。

相比之下,海西城市群多中心(福、厦、泉)的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方面比较好,但在区域一体化以及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方面会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在交通方面,海西城市群的福州和厦门都是区域交通枢纽,并不存在绝对的中心,目前海西城市群的城际铁路网建设也滞后于武汉城市圈。

“多中心实际上就是没有中心,谁也不服谁。”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的福州和厦门这两大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加起来还没有一个武汉或者成都大。中心城市平台太小了,没有形成丰富的现代产业集群,导致吸引不了人才,甚至人才外流,高精尖的产业发展较难。一些知名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也将总部迁到上海,少部分到了深圳。

丁长发说,武汉作为国内十大城市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沉淀的资源很多,高等教育资源位列前茅,尽管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一度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武汉的发展不断加快,很多大学生毕业也留在武汉,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超过了厦门、福州等地。

在此前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的厦门,就被中央巡视组点名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中原城市群对辽中南城市群的赶超也存在相似情况。近年来随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加快,郑州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群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相比之下,辽中南的两个中心城市,大连和沈阳,也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被中央巡视组点名辐射带动作用不充分。

不过,即便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在一体化水平、中心城市引领带动方面赶超沿海地区,但在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人均收入等方面,仍与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

彭智敏说,中心城市发展很关键,但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很重要。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目前武汉这个中心很大,资金、人才等要素仍在往武汉集聚,比如大学生毕业留在湖北的,主要就在武汉。因此尽管武汉这几年自身发展很快,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很不错,但在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仍有很大的距离。

丁长发分析,海西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也存在一定的优势,即区域之间发展的均衡性较好,比如福建所有地市的人均GDP都高于全国水平,民营经济也比较发达。相比之下,像武汉、郑州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区域发展失衡十分明显。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