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炼化行业新趋势明显,中国炼化也在由大走强,进行转型升级。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乐见更多投资与合作的机会。
SABIC石化战略事业部执行副总裁阿卜杜拉哈曼·艾尔-法季(下称,艾尔-法季)3月25日在接受第一财经等记者的采访时表示:“SABIC对华投资绝非是单一的项目或计划,而是持续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寻求合适的投资机遇。”
作为多元化工企业,SABIC产品涵盖化学品、通用及高性能塑料,农业营养素和钢铁,同时在建筑、医疗设备、包装、电子及电器、运输和清洁能源等关键终端市场发掘新的机会。2018年,其净利润为215.4亿里亚尔(57.4亿美元),销售收入总计为1690.9亿里亚尔(450亿)美元。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负面清单里面已经没有外资企业投资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约束,以及即将实施的《外商投资法》,这些都是利好的消息,我们乐见其成。” 艾尔-法季表示。
看好在华投资机会
2015年以来伴随大宗原料价格上涨、化工行业供需格局改善、中游化工产品价格进入上行通道,驱动行业整体盈利恢复增长,行业进入景气周期。
但是由于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石化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日前发布报告,2019年世界经济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下行压力较大,国际权威机构普遍认为增长可能放缓。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当前主要大宗商品市场运行趋势判断,2019年石油和化工市场面临较大挑战。
对此,艾尔-法季认为,化工行业有其自身的起伏周期,而世界化工行业的总体增长态势是非常健康的。“SABIC进行投资决定会着眼长期的目标,不会受到短期经济周期下行的影响。”
而考虑到中国经济的体量,他表示,中国政府对于今年GDP6%~6.5%的预期增速是一个很好的数字,另外中国政府今年计划创造1100万新增城镇就业,对于SABIC这样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也是非常好的机遇。
“SABIC在华战略是支持中国全方位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投资,提供适宜的解决方案和材料,更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提供材料和产品。我们在中国进行的都是经过悉心选择的。”艾尔-法季表示。
2009年,SABIC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宣布合资共建年产320万吨化工产品的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SSTPC)。
去年6月,中石化炼化工程(02386.HK)与SSTPC签订了中沙石化26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EPC)总承包合同,合同总额约为45.86亿元。聚碳酸酯可以为汽车等行业带来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聚碳酸酯项目正在进行,天津中沙石化的未来的扩建还在研究。”艾尔-法季称:“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将不仅限于中国地区,未来也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共同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SABIC同福建政府也在去年9月签署了投资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开展一项世界规模的大型石化项目。
随着中国密集释放的开放信号愈发清晰,也将为SABIC在华投资带来更多机遇。
“对于《外商投资法》,我所听到的都是非常积极的反馈,另外对于增值税和总体关税下调也是利好外商投资的信号。在化工厂的建设方面,关于乙烯的蒸汽裂解装置已经可以100%的外商独资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艾尔-法季表示。
向细分市场下沉
在中国市场日趋复杂的新形势下,为了提供更具附加值的产品,涌现出化工巨头向细分市场下沉的热潮。
巴斯夫在去年的橡塑展即推出了包括高端概念摩托车、高性能运动地坪、高弹力内衣以及高级协作机器人PlasCobot在内的多项技术,而科思创则借助推出的模克隆®Rx3440医疗级聚碳酸酯向医疗行业渗透。
SABIC也正在开始转向与大众消费相关的产品领域。近两年时间内接连展示了汽车、管道与建筑和发泡材料、个人护理、瓶盖以及薄壁包装等新增细分领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今年5月的橡塑展中,SABIC还将继续推出新的细分产品领域。
但在向To C转型的过程中,化工企业也会遇到诸如技术认证、合作协同等问题,因而需要逐步推进。
“聚合物领域有高端的品牌是直接服务于消费者的,如电脑、智能手机中的可以导电的高分子材料,我们首先需要和例如苹果公司这样的技术公司合作,需要通过他们的认证,同时涉及大批量生产还需生产企业的配合,这也是石化行业产业链长的原因。” 艾尔-法季告诉第一财经:“SABIC有一部分产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但是更多的还是To B的业务,例如在华南地区塑料粒子混炼加工即利用SABIC的技术做成面向消费者的产品。”
而谈及化工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挑战,艾尔-法季表示,化工行业最大的挑战如何是设计出安全可靠的装置和单元,另外一点是加强差异化,即通过不断升级提高标准,得处更严格的产品规范。“中国政府每年都有新规和新标准出台,我们必须要跟上节奏和要求,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本次回购增持潮中,国资央企“压舱石”作用凸显,民营龙头企业亦大手笔“护盘”。业内人士称,这体现出上市公司一致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尽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挑战仍在加剧,但瞄准中国的可持续与创新发展机遇,坚定深耕中国的化工跨国企业并非少数。
在国际油价走低、成品油消费疲软的环境下,上游业务占比较大的油气企业展现出更强的业绩韧性。
油气和新能源分部以及天然气销售分部效益突出,带动公司整体利润上升,其中天然气销售分部更是贡献了公司内部最高经营利润涨幅。
“对于化工行业而言,选择中国投资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如果你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一定不能错过中国市场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