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入深化推进阶段

第一财经 2019-03-26 09:11:24

作者:任小璋    责编:杨志

目前,上海市科委正牵头制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将通过推动地方科技立法工作,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进入深化推进阶段。

3月25日,在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强调,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突破,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强化前瞻谋划,着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浓度,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会议指出,要结合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下称“上海科改‘25条’”)推出了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改革优化科研管理等六个方面25项重要改革任务和举措,尤其是在优化制度供给上有大突破,这些举措也将有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

目前,上海张江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其中,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有着中国最完善、最齐全的产业链布局,云集了一批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

在生物医药领域,张江形成了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完备创新链。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已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在人工智能发展发方面,上海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目前已吸引一大批科技巨头落沪。

2月14日,在张江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江实验室管委会主任应勇指出,张江实验室要聚焦科技重大项目和任务攻关,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突破。要加快大科学设施的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形成重大科研活动支撑能力。既要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也要瞄准产业科技前沿,聚力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上海科改“25条”也提出,要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围绕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载体,积极承担国家实验室等建设任务,加快集聚建设一批世界级创新单元、研究机构和研发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指出,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取得新的突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加大人才集聚,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优化制度供给

从2015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来,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上海在集聚高峰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方面推出了诸多大刀阔斧的政策改革。

2018年,上海还改革调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制和张江管理体制,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把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四个机构合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旨在建立一套协同高效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利于把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迅速做实做强、做出影响。

在25日的会议上,李强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

日前出台的上海科改“25条”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优化科研管理等方面推出了诸多突破性重磅举措,旨在通过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

上海科改“25条”明确提出,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

比如,上海科改“25条”规定,对按照事业单位人数一定比例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单位可自筹经费,自定薪酬,其超过单位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量。对全时全职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团队负责人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一项一策”、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年薪所需经费在项目经费中单独核定。

上海科改“25条”还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自主权,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自主编制调剂权、劳务费发放的自主确定权、科研仪器设备的自主采购权、国际合作交流费用自主安排权、科研项目过程的自主管理权等方面推出了五大举措。

这些都将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创造活力和动力,从而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

目前,上海市科委正牵头制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将通过推动地方科技立法工作,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