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 被科技绑架的一代

第一财经 2019-04-01 15:29:54

责编:顾蓓蓓

索索肯( SOK Soken)的女儿有很多电子产品。但是跟许多少年儿童一样,她每天都被限制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爸爸给她的要求是每天只能玩2个小时的iphone或ipad。当然,她每天都在超时,而爸爸对她也无计可施。

面对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家长有时不仅无法阻止,反而还会帮一把倒忙。赫苏斯( Darren de JESUS)就发现一个现象:父母有时在公众场合觉得孩子太吵闹,就会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给小孩当做一个安抚器。而这,可能会直接成为诱使孩子迷恋电子产品的一种做法。

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的第三天,包括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副国务秘书索索肯、菲律宾众议院副秘书长赫苏斯在内的数位青年领袖,参与了一场主题为“被绑架的Alpha一代”的讨论。

其他参加讨论的还有新加坡国会议员通商中国总裁陈佩玲、印尼外交部东亚司副司长毕玛安塔拉、中韩青年精英协会创始人朴训熙、印度本地治里印中友协秘书长比卡什.达斯、马来西亚PPBM政策战略研究局副局长万.赛弗、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教授索赫沃迪、日本创价大学准教授近贞美津子、泰国SCB ABACUS首席运营官张建兰,以及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盘石创始人田宁、《时代财智》副出版人杜超。

多数嘉宾认为,作为移动数字生活的“原住民”,阿尔法一代是从出生开始就被科技无限赋能的一代,但是,也可能成为被科技“绑架”的一代。

科技就像空气

出生于2010至2025年的孩子,被称为“阿尔法一代”,他们也被认为是最受科技熏陶的一代人。伴随他们的成长,iPad等平板电脑逐渐普及,微博、微信,Facebook、You Tube、Instagram等社交工具,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在技术和伦理层面也将获得飞速发展。

对这一代孩子而言,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赫苏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两岁,一个只有两个月。两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使用智能手机,而作为父亲,赫苏斯必须负责教给孩子找到米老师视频的方法。

索赫沃迪也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电子产品绑架,一周会限制使用时间在4小时以内。但是,他也承认,阿尔法一代与技术的关系将更加密切,这是人类社会一个不断进化的趋势。

作为一位科幻电影的导演,郭帆对科技的态度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他认为,2010年之后的这一代人出生以后,科技、互联网对他们就像空气一样,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孩子今年5岁,他的英语老师在纽约,每天大概有30分钟时间通过i Pad连线学习英语,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工具的延伸。”他说,这件事放在20年前是不可能的,但今天可以这样。

郭帆还风趣地透露,儿子有一个4岁的“女朋友”,晚上两个人还要用妈妈的手机视频一下,小姑娘还会说“你看我刚买了一个包”。

陈佩玲是两个儿子的母亲,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让她印象深刻。有一天她出差,先生哄儿子睡觉,但那天晚上儿子很迟才睡。他跟爸爸说“我想用妈妈的平板电脑看电影,这样我会睡得比较好”。

她认为,孩子通过电子产品和网络,在很多知识性节目中学习了知识。但是,孩子也很渴望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用平板电脑的时候教导他如何学习。同时,又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科技与人

索索肯喜欢跟女儿探讨科技问题。当他让女儿思考技术到底是什么时,女儿举手却问“人工智能会毁灭世界的话,为什么现在又要做AI?”

虽然孩子还小,但这种辩证的思考意识让索索肯意识到,思考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已经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在圆桌讨论现场,主持人用四个问题,形象化了人类与科技关系的讨论层次。第一层,是否认同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通过屏幕学习?第二层,是否同意上小学的子女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第三层,如果孩子希望植入一个芯片直接共享人类所有的基础知识,你是否会同意?进阶到第四层,是否愿意接受基因编辑,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人类对这些问题的选择,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科技与人类关系的走向。多数嘉宾对于前三个问题,答案不同但主要观点上存在共识。而对于第四个问题,答案也是非常一致。

郭帆赞同给孩子开通社交账号,但对于基因编辑态度谨慎。他认为,如果有更多资源的人可以优先改变基因,这样就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

毕玛安塔拉也有两个孩子,他会限制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和内容。对于是否接受基因编辑,他是“一半支持一半不支持”。如果孩子在四五十岁会生大病,而现在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改变的话,那么他支持。但是如果通过基因编辑去获得其他的便利,那么他并不十分认同。

杜超也认为,技术可以改变很多,但是,在下一代身上更应注意平衡,不能让他们失去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哲学、美学、艺术等带给人的体验,是电子产品替代不了的。

张建兰与陈佩玲两位女士的观点比较激进,都认为应该将科技的控制权掌握在人的手中。“技术就是一种工具,每次工业革命中,最终的收益是正的,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陈佩玲说。

索赫沃迪的观点令人深思,他认为,担忧人类被科技绑架,不应从阿尔法一代来看,而应该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父母没有时间陪伴抚养子女,不会像以前的父母陪孩子打球或参加其他运动。其实父母这一代也是被“绑架”的一代,应该放下电子产品,和孩子们一起玩。

技术发展势不可挡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是一个未来趋势,数字科技将伴随阿尔法一代的成长,潮水涌动向前,挡也挡不住。对此有很多人担忧,技术会替代就业,让很多人失去工作;技术会裹挟青年人,让他们疏离社会,被科技所“绑架”。

朴训熙就认为,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更安全、更方便、更健康、更幸福。技术对人类所带来的好处确实特别大,但同时也有一个缺点,即各种机器和自动化程序会替代人工,让很多工作岗位慢慢消失。

来自浙江的田宁也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机器在替代人工。但是,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为积极。“浙江省这个地方制造业很厉害,今天我们很多企业家在一起讨论,不是比说你新招聘了多少工人,而是说你最近引进了多少机器,提升了效率,用人工智能代替了简单枯燥工作,最终把人类解放出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田宁说,不必担心和恐惧,因为机器只有程序和指令,它还是为我们服务的。

在他看来,人不仅不应担心丢失工作,还应该反思,为什么人类就一定需要工作。“我为什么不可以从每周工作五天变成一天呢?另外四天享受生活追求诗和远方呢?人类生下来不是为了工作的,是为了享受美好生活的。”他认为,未来工人、司机、银行等很多职业的工作都将被机器取代,而艺术、科学等更多领域等待着人类的探索。

作为科幻电影导演,郭帆的想象更有意思。他提出一个假想,“技术本身有可能就是生命”,而人类可能是载体,技术通过一代代的升级繁衍到最后有它的意识,到那个时候人类也控制不了什么了。

科技对人类的赋能,使得人类不会放弃对科技的追逐,而这最终将会把人类引向何方,现在无人能知。但是,多数嘉宾认为,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握人类对技术的控制,同时拥抱技术的发展。

(本文作者:第一财经杜卿卿)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