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三星推出GalaxyS,成为首款搭载OLED屏幕的手机,这项显示技术逐渐开始大规模地被应用在手机中,与LCD(液晶显示)一起成为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手机屏幕。全球显示领域权威资讯机构DSCC的报告中预测,2021年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将超过LCD,2020年渗透率将达到56%。长期而言,全球OLED面板收入将继续以两位数增长率保持增长,到2020年达到32%的高峰。除了智能手机,部分高端电视机、智能手表也开始采用OLED屏幕。
(图: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将在2021年超过LCD,数据来源:DSCC,财通证券研究所)
良好的技术指标,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OLED面板产业。这其中,韩国企业三星和LG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研发投入,目前依旧是行业绝对的垄断者。相关数据显示,三星的OLED小尺寸面板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3.3%,在柔性OLED面板市场,三星的市场份额则更加突出,达到了94.2%。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显示企业该如何突出重围?《意见领袖》专访维信诺总经理张德强,和我们一起深度解析OLED产业链。
(图:三星的OLED小尺寸面板全球市场份额为93.3%,数据来源:IHS Markit)
技术创新足够快,面板行业也可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面对三星等企业的压倒性领先优势,张德强认为中国面板厂商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中国众多的优秀手机品牌。中国的面板制造商可以和这些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国手机厂合作,将创新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
同时张德强也坦承,面板行业需要大量投资,技术门槛也较高,所以盈利性不如上游原材料,甚至下游终端,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置。但他强调只要技术创新足够快,足够强,是可以盈利的。他列举了维信诺PMOLED的例子。
“它的故事就是打破了过去微笑曲线在底端一定不太盈利的状况,研究一下我们的财务报表就可以发现,从2008年投产到2011年到今天连续七年一直是盈利的。所以这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使得你的工艺技术跟别人不一样,而且你把它体现到了产品的竞争力上了,通过新技术实现低成本。
另外一个,是把原材料能够国产化,这也是一个低成本,还有一个成品率非常高,我们做到97%98% 99%的成品率,只要你技术能够创新,盈利也是非常有希望的。”
针对终端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功能
正如张德强提到的,OLED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生产阶段。上游为制造设备、材料制造与零件组装,中游为OLED面板制造、面板组装、模组组装,下游为显示终端及其他应用市场,包括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等生产企业。目前AMOLED产业链,中国企业更多集中在面板制造环节。
(图:OLED产业链)
针对维信诺是否会涉及面板之外的上、下游产业这一问题,张德强表示维信诺的发展策略非常明确,将专注于面板的生产。但维信诺也会在洞悉下游终端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整合一些新的功能,如屏下摄像头、屏下指纹等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他认为这不仅丰富了产品本身的功能,还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
培养龙头企业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张德强认为维信诺等中游厂商的生产体量庞大,可以看作是OLED产业链中的龙头环节,是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未来随着中国大陆面板产线的陆续建成投产,上游原材料产业也会陆续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就我们PMOLED,像我刚才提到的手环这一类,其实我们已经把整个产业链拉到国内来了,对于手机上要用的折叠屏也好,未来还是有这么一个过程,但是趋势也比较明显。龙头企业在哪里,你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链在哪里”
新材料研发是中国OLED行业的新机会入
目前OLED上游关键的有机发光材料和相关设备方面,主要由美、日、韩、德等企业所掌握。其中决定OLED关键技术指标和良率的蒸镀机方面,日本少数几家企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市场份额约占90%。根据统计,OLED面板的生产成本中,材料成本约占40%,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也占到40%左右。因此,如何加强上游控制力,对于AMOLED面板企业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张德强强调,中国企业要抓住新材料研发的机会。因为生产设备一旦定型,需要用很多年,但材料是一代一代更新的,可能一两年就要更新一代。开发出效率更高、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原材料是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的重要参与机会。
电视、柔性屏等新应用,为消化OLED产能提供可能
在政策推动和资本助推下,中国面板企业正大举布局,扩张产能。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投产OLED产线共计12条,在建及筹建OLED产线7条,总投资规模超过3500亿元。与此同时,进入2018年后,三星和LG都同时暂停了OLED手机面板的新增投资计划,基本上以保持现在产能规模为主。国盛证券预计2021年,中国大陆制造商将占全球26%的产能面积。一方面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是否会产能过剩?
(图:全球各地区OLED产能增长情况,按基板数量,数据来源:WitsViews,国盛证券研究所)
对于这个问题,张德强不太担心,首先他认为产线开建,到建成,再到正式出货是有时间周期的。其次,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创新也在为消化OLED产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面积更大的电视机、可折叠的手机等等。他认为在万物互联、万物显示的今天,很多东西都可以有显示功能,小到水杯,大到汽车、家居和办公室等等。关键在于OLED要在这些场景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LCD当时为什么发展那么好?规模扩大那么多?其实它找到了过去CRT从来也不能做的领域,比如说笔记本电脑,比如说手机,只有LCD才能做。那么我觉得OLED可能也面临这样一个情况。”
政府应把企业创新能力而不是规模作为支持标准
为了发展国内显示产业,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如此前的《2010-2012年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近期研究制定的《新型显示产业超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在此期间,国内显示市场规模迅速做大,并培育出了不少明星企业。OLED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产业经验积累。与此同时,目前单条六代OLED生产线的投资都在400亿元左右,这就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因此除了政策支持,不少企业还获得了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
(图:《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在谈到政府补贴时,张德强表示对于电子行业中的“粮食产业”如半导体、芯片、显示等,在前期研发、建厂、良率提升、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是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之后,企业就完全可以靠自身能力,按照市场化的逻辑健康运转。
但张德强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政府在选择补贴企业时,更应该关注一个企业是否有原创技术的积累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把企业规模作为考量标准。
国内适老化照明专项改造的渗透率不足5%,而且目前适老化照明仍面临标准缺失等困难。
目前LCD(液晶)行业集中度已较高,未来业内LCD产能还有继续整合的可能性。
更多中国照明企业将在海外布局产能,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链出海”。
增加对大型工商业客户销气量是城燃企业天然气销售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可再生能源业务也在成为城燃公司的另一重要增长极。
每日23点至次日7点的用电低谷时段,路灯自动启动充电模式,将电能储存至专用电池;早高峰电力紧张时则切换至储能供电,实现“削峰填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