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嘉兴市委书记张兵: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作为首位战略

第一财经 2019-05-20 08:33:07

作者:缪琦 ▪ 杨小刚    责编:杨小刚

嘉兴的进步得益于坚持不懈的创新,因此下一步的发展也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

嘉兴市委书记张兵的行程紧张而充实,一周前他刚刚从上海考察回来。

5月16日,在会见杭钢集团领导一行之前,张兵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正如他在采访中提到的强化“一把手”招商,作为嘉兴的一把手,他也拿出了至少一半的时间和精力,亲自牵头抓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引和推进。

在张兵看来,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嘉兴而言是百年难得的机遇。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这片江南水乡,是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也当之无愧成为了浙江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核心区和主阵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首位战略”,并结合实际,谋划了独特的定位——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杭州湾北岸的璀璨明珠、国际化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未来创新活力新城……

为了落实“首位战略”,经过系统的考虑,嘉兴市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工作抓手。从交通、科创到产业升级,从城市能级、对外开放到营商环境,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到每一位百姓的获得感,多维度地明确了具体而详细的工作任务。

背靠大上海、面向杭州湾,让嘉兴拥有了显著的区位优势。未来,嘉兴高铁南站至少规划有7条高铁、城铁,定位为货运干线机场和客运支线机场的嘉兴军民合用机场飞行区,将于今年9月开工,完全有条件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

不过,张兵坦言,地处上海和杭州之间,嘉兴在过去的发展中的确受到了虹吸效应的影响。但通过不断的积累,如今的嘉兴已经在浙江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当中举足轻重。

第三方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嘉兴的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为7.21%,排名全国第四。张兵认为,嘉兴的进步正是得益于坚持不渝的创新,因此下一步的发展也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

作为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一科创龙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累计引进各类大院名校共建创新创业载体350多家,从而助力长三角的创新发展。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张兵也提出,不能忘记初心是什么,所有的出发点都应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红利。

嘉兴市委书记张兵

第一财经:嘉兴是浙江省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核心区和主阵地,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嘉兴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兵: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嘉兴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第一,嘉兴的战略地位提升了。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参与全面对外开放和全球竞争的主力军。从地图上看,嘉兴刚好位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使得嘉兴第一次进入了国家战略核心区,战略地位大大提升。

第二,让嘉兴获得了顶层设计的支持。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国家还将编制一系列的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将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给我们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给予一定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试点权。

第三,协作合力大大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嘉兴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需要和上海、苏州等城市加强合作。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省市之间、各地市之间合作的主动性也在不断强化,大家都在加快消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制度藩篱、政策掣肘,促进区域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比如,今年1月,我们与苏州在嘉善共建了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按照“锁定区域、约定年限、股份合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的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升级版的苏州工业园区。

我们还把沪嘉城际轨道作为接轨上海的“一号工程”。前段时间我去上海松江对接,松江区区委书记就说,嘉兴的“一号工程”就是松江的“一号工程”,双方合力大大增强。

第四,各方面的发展预期都明显增强。无论是嘉兴市内百姓,还是嘉兴市外的企业和人才,大家都对嘉兴未来发展很看好,充满信心。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们新签约了11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产业项目,而且都集中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去年,嘉兴人才净流入率进入全国十强,还首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顶尖人才的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嘉兴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势头越来越好。

当然,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挑战。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地高铁、机场、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普遍改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各类要素加快流动,嘉兴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会相对弱化。而且随着发展,当地的要素供给会逐渐紧张起来,我们也会担心,原本的商务成本较低的优势是否会有所弱化。

第一财经:您提出要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担起嘉兴责任、作出嘉兴贡献。那么,嘉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当或计划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兵:目前国家的纲要还没有正式出台,我们有一些初步的考虑,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

从区域位置上看,嘉兴位于长三角的几何中心。从现实基础看,高铁高速、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紧密连接起长三角各城市。从未来发展看,嘉兴高铁南站至少规划有7条高铁、城铁,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定位是货运干线机场和客运支线机场,飞行区将于今年9月开工。所以,完全有条件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

第二,发挥嘉兴实体经济扎实、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等优势,把嘉兴打造成杭州湾北岸的璀璨明珠。

嘉兴有6000多家规上企业,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近2000亿元,均居浙江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52.4%、39.7%,新产品产值率居浙江第一。

另外,嘉兴的开放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累计引进外资企业8100多家,实到外资突破300亿美元,5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嘉兴投资了91个产业项目。借助今年我国《外商投资法》出台的机遇,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力度吸引外资。

嘉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两化融合”指数居浙江第三。还有150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2.1公里的海岸线和杭州湾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嘉兴正在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经济高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完全有条件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有力支点,成为杭州湾北岸璀璨明珠。

第三,发挥嘉兴历史人文和水乡风貌特色优势,打造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的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根脉,历史上人文璀璨、风华绝代。近现代涌现出了王国维、徐志摩、弘一法师李叔同、丰子恺、茅盾、陈省身、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我们正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的水乡名城。

第四,发挥处于上海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叠加区的优势,打造未来创新活力新城。贯穿嘉兴全境的G60科创走廊像一条纽带,把上海和杭州这两大科创高地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科创资源的流动。嘉兴又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去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居浙江前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引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以此为龙头引领,我们累计引进各类大院名校共建创新创业载体350多家。

同时,随着沪嘉城际轨道交通的开建,嘉兴与上海的同城效应越来越明显,又加上嘉兴商务成本、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完全有条件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吸引更多创业创新的年轻人,打造未来创新活力新城。

第一财经: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首位战略。在落实首位战略方面,嘉兴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吗?接下来会在哪些地方发力?

张兵:首位战略明确了方向,而要达成目标,必须有具体的抓手。目前,我们已经做了系统的考虑,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工作抓手。

一是加快打造高能级城市平台。嘉兴的城市能级还不够高,未来的嘉兴会成为“双中心”的发展引擎。一个就是以嘉兴高铁南站枢纽为核心,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目前已经委托承担雄安新区规划的团队进行整体设计,准备向上海虹桥商务区看齐,建设一个集交通枢纽、科创、商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能承接上海城市功能外溢、接轨国际的现代化新城。另一个是打造以南湖为核心的文化中心,抓紧实施中心城区的改造提升。我们已经谋划了100个项目,2000亿元的投资,全面提升嘉兴的城市品质和城市能级。

二是加快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科创龙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优化G60科创走廊布局。最近我们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建立了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常态化组织全球科创项目集中路演,基本是2天一场,是永不落幕的路演中心。

同时,还要依托嘉善科技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等,零距离承接上海科创资源辐射和溢出,建设临沪产业创新带;依托嘉兴科技城、秀洲高新区,建设中电科长三角创新中心,打造嘉兴科创核心区;依托浙江大学国际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与国外著名高校共建高水准的浙大国际创新中心,从而把G60科创走廊的嘉兴段打造得更具魅力。

三是加快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我们想谋划建设重大战略平台,推动国家级、省级平台整合资源、做强做大,重点建好21个万亩级大平台,承接百亿大项目、发展千亿大产业。按照特色小镇的样板,融合“生产、生态、生活”,提升各大产业平台。

四是加快打造高能级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抢抓世界互联网大会溢出效应,重点深化与中电科、阿里巴巴等的战略合作,大力建设乌镇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推进桃园数字小镇、乌镇街创新基地等平台的建设。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柔性电子、智能驾驶、无人机等产业规模化发展。突出招大引强。强化“一把手”招商,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要拿出不少于一半的时间精力,牵头抓重大项目谋划、招引和推进,瞄准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加快集聚一批大好高的项目。

突出补链强链。着力引进一批能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提升的龙头项目、补链项目、配套项目。突出扶优扶强,实施“领军企业”、“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突出暖心扶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稳定发展信心。加快产业创新综合体和小微企业园建设,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五是加快打造高能级交通物流枢纽。以嘉兴高铁南站核心枢纽为重点,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嘉兴没有大规模的畜牧业,但是有羊毛衫市场和皮革市场,没有成片的森林,但有木业家具市场,没有大片的果园,但有规模很大的进口水果市场,就是因为我们独具区位优势、物流发达。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这些优势。

具体来说,将打造轨道交通枢纽,以沪嘉城际铁路“一号工程”为龙头,加速推进沪乍杭、通苏嘉甬铁路建设,构建与长三角重要城市的“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通勤圈”。打造航空物流枢纽,以军民合用机场建设为契机,努力推进综合交通“立体化”,建设多式联运的国际空港物流中心。打造海河联运枢纽,以港产城融合为导向抓好嘉兴港开发开放,持续推进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度合作;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提升海河联运能力。

六是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窗口和纽带作用,做大做强中德、中荷等11个国际产业合作园,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七是加快打造高能级营商环境。我们所谋划的营商环境是综合、系统的,即优化城市宜业宜居、综合交通、产业平台三大硬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一网通办、全城通办,着力优化政务服务、金融生态、人才创新、平安法治四大软环境,实现在嘉兴办事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比如,金融环境方面,嘉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浙江省最低的,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全省最优。

八是加快打造高能级生态“绿心”。充分发挥300万亩良田、120万亩湿地、50万亩水面、水网纵横等资源禀赋优势,倾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心”。

九是加快打造高能级文化和文明高地。

最后一个是加快打造高获得感民生福地,重点是深化与上海等地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目前,按照上述十个方面的定位,我们已经谋划了30个标志性项目,总投资约5700亿元。

第一财经:在一体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面对上海、杭州两大创新高地的虹吸效应,嘉兴如何在区域创新中突出自身的优势?

张兵:这些年来的发展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嘉兴在上海和杭州之间,确实有被虹吸的现象。但我们不断在积累,现在嘉兴在浙江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当中举足轻重,就是得益于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驱动。我们的创新要素越来越集聚,已经成为全国第四大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的城市。

所以,嘉兴的下一步发展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在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将致力于把嘉兴打造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

比如,去年我们与上海的科技合作项目有116项,引进上海创新载体22家;上海与嘉兴两地科技创新券实现互认互通,目前上海有48家单位向嘉兴的147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今年我们与清华大学、省科技厅共同签署了“做大做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的合作协议。上个月月底,我们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行了首届长三角全球科创项目集中路演暨“2019中国·嘉兴航空航天百人会”,从全球范围内征集了1175个优质科创项目进行路演,最终落地签约项目385个,意向签约项目436个,签约总金额近336亿元人民币。

第一财经:在与上海全面对接以及长三角的一体化中,嘉兴老百姓已经或即将享受到哪些利好?

张兵: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确实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沪嘉医疗、教育同行”计划,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嘉兴与长三角地区54家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了8个院士工作站,41个联合诊疗中心。仅去年7月以来,全市沪杭专家门诊、急诊人次达到99276人次,开展高难度手术7384台,为群众节约各类费用约1.16亿元。

在文化教育方面,我们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世外教育集团等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了惠灵顿国际学校、卡迪夫公学等国际化学校,目前市本级有国际化学校6所。

在公共交通方面,嘉兴市民卡可以在上海刷卡乘地铁、公交车,2018年,嘉兴老百姓在上海刷卡137.5万人次,上海居民在嘉兴刷卡81万人次。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老百姓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