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徐远:寻找中国突围的方向

第一财经 2019-06-20 17:27:16

作者:徐远    责编:任绍敏

中国下一步突围只有继续扩大开放,把市场“进口”进来 。

四十年改革开放,让十几亿人吃饱了饭,人均收入到9000美元,无疑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现实中,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

如何成功突围,不仅关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关系到千万年轻人的梦想。而这,才是今天关于未来的最大命题。

中国突围的方向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在脑子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想了这么久,无非是一句话:进口市场,孕育创新。

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培育市场

关于未来的答案,大抵还是要先从我们过去的经验里寻找。毕竟,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中一定做对了很多事情。40年的成就从哪里来?经验千万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市场机制的慢慢建立,市场力量的慢慢强大。这是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经验,也是“改革开放”的全部精髓。

市场是怎么建立的?概括起来,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自发生长。只要政策允许,市场会自发生长,过程中也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再解决问题,政府可以加强监管,市场也会形成纠错机制,这是一个反复博弈,慢慢演化的过程。

比如说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买房卖房中的各种神操作,让人直摇头。可是有了市场,就会生长,慢慢优胜劣汰形成一套规则。全中国那么多房子,有很多质量很好的房子,就是这个市场发育的产物。不然现在的城里人,还住在狭小的集体宿舍和单位房里。

这就是“改革”——改革的本质就是松绑,让市场自发生长。

但是自发生长有时候太慢了,而且很容易无序,无法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要另辟蹊径。蹊径是什么呢?进口市场。是的,你没有看错,是进口“市场”,而且是大规模进口市场。

你可能会问,市场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怎么进口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出口战略。很多人都知道出口战略,但是很少人真正理解,出口战略的实质,是进口市场。

为什么这么讲?让我们梳理一下。改革开放早期的时候,国内市场很小,很多东西卖不出去。后来想了个办法,把货物卖到国外去,拉动了国内的生产,提高了国内的收入,再用这个钱进口国外的高端商品,进口我们需要但是没有能力生产的商品。

这个简单的循环过程,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直接作用,一个是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利用国外的市场完成了生产、销售的循环,生产在国内,销售在国外,再把我们生产不了的商品买回来。这样一来,国内居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也起到了发展经济的作用。

间接作用,是通过这个过程培育了国内市场。你想,既然产品的生产环节在国内,和生产相关的技术环节、管理环节也就在国内,这些环节和流通环节也是密切相关的。于是,整个生产、技术、管理、流通环节,国内的厂商和居民都看到了。照猫画虎,有样学样,慢慢就都学会了。进一步,随着国内收入的提高,国内市场也在发育,这些知识就慢慢应用到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就慢慢发育起来了。

这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和完全自发的过程比,因为有个现成的样子可以学,速度快很多。这个通过学习模仿而产生的快速的市场发育,是我们这些年经济可以如此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开放”——开放的本质就是进口“市场”,通过模仿追赶学习。

再说得明白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就是市场形成的过程。如果用孩子生长来做比喻的话,改革就是自我学习,开放就是学校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学校教育”让人更容易完成系统性学习,成为专业化精英。

让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开放,很难想象我们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规模、经济总量,能以这样的速度增长。

通过中外合资和合作,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是技术和管理,管理里面,就包括市场规则,通过引进市场规则,就可以促进市场的发育。我们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怎么样变成市场经济体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原有体制之外,引进一个新事物,让这个新事物在边缘地带生长,并促进市场的发育。这就是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达到的作用。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使得中国的7.7亿劳动力和世界商品市场结合,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学习和努力,中国就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对外开放而“进口市场”,快速发育市场,使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相当水平的工业化。

繁荣没有秘密,就是市场发育。快速的繁荣也没有秘密,就是通过开放加速市场发育。

对外开放的实质:进口市场,促进创新

刚才是分析过去。过去的基本经验,就是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市场发育。那么这条经验还管用吗?还能指导未来吗?回答是肯定的。

中国最近有一个很热的词,叫做“创新”。强调创新,就是以前靠吃苦耐劳的精神,拼命干活增加劳动投入的做法,已经不够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提高每单位劳动的增加值,否则你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对于创新的重要性,相信没有人怀疑,是目前共识度最高的词汇之一。

问题是如何创新?

对于这个问题,有较大的分歧。市场里经常见到的是两条路,一个是“自主创新”,另一个是“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就是加大研发投入,埋头苦干,技术攻关。这样会掌握一些关键技术,长远看有好处。集成创新,就是学习人家的已经有的技术,边际上进行一点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值。

那么最优的策略是什么呢?既不是自主创新,也不是集成创新,而是对外开放。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集成创新,都是企业层面的事情,合适的环境下,企业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企业如果真需要外部意见,自己会去找靠谱的专家咨询。这是微观机制,不是宏观政策。

对于掌握全局权力的政府而言,最好不要进行微观管理,去指挥企业如何创新。从政策层面上看,应该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这样企业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提高绩效、利润、就业。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往往都是适得其反。

扩大对外开放,实质是把中国的亿万企业和居民,继续暴露在高收入国家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的成功经验、知识当中,让这些人能继续低成本、低风险学习。看起来谦卑,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接触到国外的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经验,学习速度会很快。如果这样,我们的产业升级也会很快。

那么中国付出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市场,拿市场换技术,其实不准确。

市场分为已经实现的市场和潜在的市场,已经实现的市场,我们已经占领了,或者在竞争中占领,不会白白牺牲。还没有实现的潜在市场,只是潜在的市场。如果实现不了,其实就是没有。所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潜在市场。

突自己的围

如何突围?必须靠创新,而且主要是学习现成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简言之,最安全、有效的创新,是进口市场。从这个角度讲,最好的突围,就是对外开放。

翻开历史,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获得成功。美国还有日本、欧洲,都是成熟的市场,有很多技术和经验可以学习。世界正在多元化,美国主导单极格局,正在成为过去。

突围成功,现在的年轻人,就有了做梦的地方。最多10年,我们就会成为高收入国家,全球的高收入人口,就会从目前的13亿左右,增加到27亿左右,翻了一倍还不止。倘若如此,这就是1978年以来的中国,对于人类进步作出的最大贡献。

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开放的路,远远没有走完。所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政策。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徐远观察”微信公众号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照明产业面临结构调整 业内预计今年增长态势稳定

作为中国制造的其中一环,近年来我国照明产业进入了内外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记者在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照明产业生态发展论坛上了解到,以创新驱动、数智化转型、品牌建设等为方向,行业正在逐步迈向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03-29 16:03

转型升级,深度赋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分析展望

2024年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03-21 16:29

国企股改与股票交易所的成立————透过《繁花》看改革开放(五)

历史如同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出国家的兴衰更替。

03-03 19:57

先有北京“联办”,才有上海“繁花往事” ——透过《繁花》看改革开放(一)

"联办",即“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是1988年由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牵头,由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康华发展总公司和中国工商信托投资公司四家发起,旨在讨论和研究在北京成立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可能性和具体实施步骤的机构。

02-29 00:07

《繁花》里的蛇口侬晓得伐!——透过繁花看改革开放(二)

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百姓的创造力

02-29 00:0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