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不久,上海再度提出要发力高端产业。在7月22日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市长应勇提到,科创板已开市,上海既要培育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创企业的投融资平台,也要着力培育更多优质科创企业。
根据科创板定位,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六大行业,而这些领域正与上海近年一直强调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吻合。今年初,应勇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也不能没有制造业,上海要的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上海主要以服务业一流知名。的确,服务业在上海经济中占据重要部分,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而制造业则一直在25%左右,上海多次提出制造业占比保持25%的底线。
之所以对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此重视,并将其视为上海未来的发展重心,因为这是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赋予上海新的历史使命。
历经数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产值几乎相当于美日德三国总和,但中国并不是制造业强国,原因就在于高端制造业相对逊色。
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虽然中低端制造业因为国内人力等成本上升而外移,但在本土发展的高端制造业,一直支撑经济稳定增长。以美国为例,后工业化阶段,美国向后发国家输出制造环节,但将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等关涉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放在本土发展。根据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美国的先进产业报告》,美国的高端产业共包括50个行业,涉及先进制造业35个,占比达70%。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人力和资源成本低为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已进入瓶颈阶段。特别是对于收入水平居国内前列、商务成本上升,土地等环境要素约束强化的上海,制造业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
而且,目前上海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提升难度。应勇介绍,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下降2.4%,最直接原因是汽车产业的影响。他称,目前处于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减少“四个依赖”,新老产业接续、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阵痛期。
事实上,上海不仅有制造业升级的需要,更有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上海制造业基础很好,去年提出打响“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上海制造”;同时作为国家的科技重镇、科创中心,上海对研发的投入一直很大。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等均处于中国领先位置。
更重要的是,上海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早有布局。如在集成电路领域,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人工智能方面,上海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华为、腾讯等企业在沪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过去五年,中国每年的十大科技进展,上海均有成果入选,五年50项重大进展,上海牵头或参与11项。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近日在调研浦东临港地区时指出,要强化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发展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还特别注重吸引外资,最受关注的项目莫过于落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今年底明年初,消费者有望购买到国产的特斯拉Model 3新能源汽车。
近期,上海还在不断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境外资本投资入驻。
可以说,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将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心,既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也有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扩大开放等“人和”的加持。
《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将临时提案股东持股比例由3%降低至1%,并规定公司不得提高提出临时提案股东的持股比例,为中小股东提案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国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盛来运表示,从短期来看,美国加征高额关税,会对我们国家的外贸和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长期向好的大势。
香港的新型工业化要实现,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企业和人才在香港落脚,并愿意留在香港建功立业,发展壮大。
科创板始终锚定“硬科技”定位,以创新引擎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