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的2019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京东成功入选了科技部最新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
对于这次成功入选人工智能“国家队”,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事业部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在人工智能能力上,京东可以说是业界整体供应链、价值链最长,数据最完整的企业级平台之一。
周伯文承认,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消费者在京东消费的时候,可能在前端感觉不到京东人工智能的存在,但是整个购物流程中,消费者不可能不跟京东人工智能发生亲密接触。
“在京东618期间,NeuHub平台被调用了220多亿次。”周伯文透露,他来京东接近2年时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发布京东的NeuHub人工智能平台,希望利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理解及其学习、知识图谱、对话等能力,把京东所有内部业务场景共性需要的人工智能支撑起来,来对外输出帮助到品牌商。
公开信息显示,京东在去年4月正式对外发布人工智能开放平台“NeuHub”,并介绍了以三大主体、七大应用场景、五个人工智能产业化布局方向为支架的京东人工智能体系。
周伯文表示,供应链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京东将以京东人工智能开放平台NeuHub为载体,依托京东零售、物流、金融、云计算、IoT、大数据等能力和资源,共同建设智能供应链开放创新平台,提升中国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降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门槛。
除了推出NeuHub平台,在入职京东即将两年的时间点上,周伯文认为他还做了一些能对京东产生长期影响的事情,比如说为京东真的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团队。
“我来京东之后,我们陆续吸引了一批人工智能界的大牛加入,包括何晓东、梅涛等几十位科学家都是我直接招聘进来,组成了一支400人左右的人工智能团队。”在周伯文看来,以前京东是面向业务闭环的技术团队,这种思路如今转变成以基础技术为驱动,通过能力平台化来支持各条业务线这种互补型技术驱动业务的模式。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京东智能供应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将从基础资源、能力支撑、应用生态三个层面进行平台架构设计,形成“三三三”总体框架和任务,即夯实三大基础资源,创造智能供应链的运行条件;集成三大核心能力,以完全开放的机制支持智能供应链的应用开发;联合生态,以价值共创机制赋能三大应用场景,促进智能供应链的生态繁荣。
按照智能供应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规划,平台计划通过三年的建设,推动智能供应链创新项目孵化,扶持创新企业开展智能供应链各环节应用创新,培育多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供应链领军企业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随着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加速融合与发展,城市治理正在逼近新一轮变革的临界点,京东人工智能也不断为智能市政、智能零售、智能客服、智能医疗提供着支持,用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周伯文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多场景中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便利性,促进产业发展升级以及建设智慧城市。
今年7月初,周伯文曾对外透露过京东的新定位是“以零售为基础的科技服务公司”。
“这背后的战略是非常清晰和重大的。在这个定位上,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科技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京东的这些科技能力和其他能力的积累可以对外输出,去帮助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生态伙伴一起去成长。”周伯文这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来京东之前,周伯文在IBM待了十多年,是IBM Research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院院长,IBM Watson集团首席科学家,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之一。和大多数从外企到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一样,周伯文面临着身份角色的转换。
但周伯文表示自己非常适应现在的工作状态。如今他已经从美国搬到北京,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天到六天半。
“我是一个特别想做事情又以结果为导向的人。一方面,对未来有我自己的主张,但是我也很看重事情的结果和影响力。所以京东这种追求创造价值,追求成功,在成本效益体验上不断地给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跟我非常契合。而京东人的拼搏精神跟我这种长期工作狂的状态也是非常match。”周伯文补充道。
“它是关于人类艺术家与AI艺术家之间的拉扯、挫折和希望的故事。”
近期,24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和产品用品研发应用等5个方面,提出19条政策措施。其中提及,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智慧养老院”,配置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远程保障、活动预警等智能化设备。支持发展社区“虚拟养老院”,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开发“养老服务电子地图”等应用程序,便利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
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2024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增长,其中创新产品持续发力,获批创新药械数量全国领先。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合的产物,其概念起源于对人类自身行为和能力的模仿。早期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和控制理论等学科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研究逐渐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如今,人形机器人已成为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具有模仿人类外形和行为的能力,有望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其发展路径。
AI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展现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构筑了极端假设的框架:工具的“人化”倾向与人的“物化”趋势,宛如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