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肖钢:解困制造业,如何优化投融资

第一财经 2019-09-20 08:30:48 听新闻

作者:肖钢    责编:任绍敏

我国制造业投融资确实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投融资渠道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期限短四个方面。

强大的制造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回顾近现代的历史,主要的发达国家普遍都经历了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的转型升级。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历尤其说明发展制造业至关重要。反之,一些拉美国家和陷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国家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它们落后的制造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确实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制造业的四项成就和三个问题

我国制造业的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二是中国进入制造业强国前三名。

三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速快。

四是高端制造出口、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

但当前我国制造业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从战略层面来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

2016年,我国曾印发过的国家经济安全政策文件要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0%。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0年达到31.5%之后便持续下降。截至现在,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也始终低于30%。

但由于以下四方面因素存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也不会下降太快。

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开始模糊。我国制造业发展要转向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就没有那么明显。虽然企业转到服务业,但它确实仍然属于制造业企业。

二是贸易成功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速度通常要相对缓慢。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都属于这个模式。因为很多制造业产品是要出口的,所以贸易支撑会缓解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的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研发和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增多,导致新旧动能转换以后,人力资本密集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当前我国正处于这个阶段。1997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达14.7%,但在2012年至2017年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达22.3%,增长更快。这可以延缓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趋势。

四是我国工业品消费饱和程度有所高估。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之前的百分之九点几降到了现在的百分之八点几。但消费增速下降并非是因为工业品消费饱和了,而可能是受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住房按揭挤出效应或者部分产品不适销对路等其他因素影响。因此,现阶段我们对于所谓的工业品消费饱和程度有些高估,我国工业品消费、更新仍具有潜力。

另外,在理论层面上,关于新技术革命会给制造业投资带来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是有争议的。

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新技术革命发展一定会带动制造业投资,对制造业投资带来正面影响。因为在对企业调研时发现,企业只要搞技术改造、搞研发,就一定要投入资金。

第二,从质量层面来看,我国制造业确实是大而不强,也就是说还存在着大量的低端、无效供给。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2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全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虽然我国高端制造业出口占比已经达到42%,但仍远低于美国(60%)和德国(53%)。

第三,从效率层面来看,我国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在2006年达到最高,为29.68%,之后就持续下降,现在约为21.5%。美国制造业人均年产出是11万美元,而中国则不到3万美元。就军工行业而言,2017年美国军工产品出口额为6100亿美元,而中国则是2800亿美元,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未来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我国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有待加强。

二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化,也就是把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三是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就是推动生产性的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四是实现制造业绿色化,做到节能减排。

三方面制约下,制造业投融资受阻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国制造业投融资确实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投融资渠道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期限短四个方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讨论制造业投融资难的原因。

第一,存在工业化后期的瓶颈制约。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有几方面已发生改变,与30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一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二是制造业税费负担很重。尽管最近已降了三个百分点的增值税,企业得到一定实惠,但是除了税以外,企业还面临很多费用。

三是产业工人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劳资关系呈现新特点,教育没有跟上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现在有4亿产业工人,其中2.4亿是农民工,超过一半比例,表明我们工人的技术含量较低,不能适应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的发展。

四是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去产能、去杠杆,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僵尸企业。这些企业的收缩是势在必行的,也符合产业政策方向。僵尸企业的问题需要处理,该淘汰就得淘汰。

五是新旧动能转换难度比较大。

六是新经济、新模式对传统的制造业带来冲击。

这些工业化后期的瓶颈制约是很多国家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受到工业化后期的瓶颈制约,制造业有效需求就下降。一方面,前景不明朗、预期制造业利润率不高导致大家不愿意投资;另一方面,因融资困难也缺乏资金进行投资。

第二,存在投融资生态制约。

一是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我国制造业企业负债率高达70%左右。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只有1.9%左右,而一些地方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却高达9%。高债务违约率、高不良率使得很多银行抽贷,投融资生态不好,影响投融资信心。

二是投融资环境不佳。例如,信用信息共享还不够充分。各地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不理想,表现在融资担保额小和担保费用高两方面。目前融资担保费率为2%,费率很高。地方政府在省、市、县每一级都成立担保公司,而每一级都需要负担人员成本,最终都体现在担保费率里。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层层成立融资担保机构,在省级成立一两家就足够了。

三是商业信用发展不足。现在社会的信用主要依靠银行信用,而企业自身的商业信用不值钱,例如签发的汇票不经过银行承兑就没人相信。在企业竞争当中的公平交易和法制环境不佳。

第三,存在金融服务创新能力制约。

首先,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近几年,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体来说发展不错,但发展了十几年也就只形成了5万亿元的社会资本。较金融总资产的300万亿元规模来看,5万亿元还是太小了。

其次,地方政府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作用也不理想。一是因为基金规模不大。特别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使得私募基金和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募资都很困难。二是因为政府投资基金风险偏好低。

最后,银行贷款长期存在重土地、重房地产抵押的问题,信用贷款很少。银行在贷款时也搞捆绑销售,贷款的同时需要企业存一定比例的款项,拿到现金的成本比较高,企业负担不起。

更重要的问题是,银行贷款绝大部分的期限都在一年以内,企业借款需要倒换。当从银行借不出资金的时候,企业只能通过借高利率过桥资金的方式进行续接。如果借贷过桥过不去,造成断贷、抽贷,企业负担加重。

现在普遍现象是,如果银行利率是5%,企业实际承担的负担可能是10%~12%。过桥、担保的费率加起来至少是银行利率的一倍,甚至比一倍还要高,制造业企业根本承受不起。

优化制造业投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加大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坚定不移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尽管这会给就业带来一些问题、给银行造成一些损失,但我觉得这是必须要做的,而且应当尽早做。银行本来就已经计提了拨备,损失就损失一点,不出清一部分企业就迎来不了发展生机。其次,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最后,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增加担保能力。同时大力推进商业信用环境建设,特别是要打起信用生态保卫战,把金融生态环境搞好。

第二,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符合制造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

制造业的有效需求和金融业的精准服务要对接,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新与旧分别指新兴行业、新技术行业和传统行业。我认为,在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时,对新的产业一定要更多地引入股权投资,不能再依靠银行贷款。特别是不能依靠银行信贷进行研发,包袱会越背越重。

二是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一般来说,大企业融资困难少一些,小企业融资困难多一点。应按照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核定银行贷款期限,不能都是三个月、六个月的贷款。不同产品的生产周期是不同的,这需要核定,而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由银行和企业共同来做。此外,可以开发和推广像无还本续贷类的产品,商业银行经过批准也可以搞投贷联动,也可以发展一些保险直接投资。同时,继续加大对小企业融资支持。

三是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

轻与重分别指以轻资产或重资产为主的制造业企业,现在情况是轻的贷不到、重的贷不起。轻的贷不到是因为轻资产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只有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质押很困难;重的贷不起是因为以重资产为主的制造业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贷不起,银行也不愿意贷款。

应该怎样解决呢?建议建立健全动产融资体系,并且建立针对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全国无形资产评估和交易市场。此外,应发挥保险机构的作用,开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也可以探索建立先进制造业融资事业部制,有利于加强专业化的支持。

第三,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改革。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企业重组;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也要引导企业提升素质,不要盲目扩张;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加强诚信文化制度。从去年股票质押危机可以看出,80%以上的质押的资金都没有用在本公司主业上,这个教训还是很深刻的。

(作者系CF40资深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微信公众号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