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罗氏制药斥资8.63亿人民币新建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正式落成,上海也将成为罗氏继巴塞尔和旧金山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
罗氏集团首席执行官施万(SeverinSchwan)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2004年,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罗氏在新兴市场设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也是跨国药企在上海独资建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主要从事药物的研究和早期开发。2007年,罗氏全球药品开发上海中心成立,推动罗氏创新药品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及注册,并于2009年加入罗氏全球药品开发中心并成为其在全球的五个药品开发中心之一。
展望上海创新中心未来的发展潜力,施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独具优势,科学数据和医疗健康的结合将会成为推动新药研发的重要因素,个体化医疗也是罗氏长期以来持续投入和开拓的核心战略。”
罗氏制药只是张江20多年发展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已经有一大批像罗氏这样的企业在张江落户,为中国医药创新做出贡献。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经营总收入达到了721亿元,产业规模占上海产业总规模超过30%,占浦东产业总规模超接近三分之二。截至目前,上海药谷超过130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拥有15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400个以上的在研药物品种,拥有超过600家生命健康创新企业,1000项以上专利授权,以及1000万份生物样品存储能力。
目前,全球制药企业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有17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目前估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60家;在张江,有超过35家已上市或挂牌企业。2018年数据显示,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核心园1.5平方公里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累计获得约17亿美元的投资。
但施万认为,新药研发需要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尽管近年来初创型的生物药企在中国发展迅猛,但只有依靠资源充分的学术机构、拥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大型跨国药企和拥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在罗氏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里,第三次上调全年增长预期。今年前9个月,罗氏制药业绩增长12%,其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表现最为突出,业绩增长53%。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
市场对特朗普声称的对进口药品征收200%关税没有明显反应。
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可能大幅推高美国药品的价格。对此许多制药公司已经表示反对,并警告称,征税可能会推高成本,阻碍在美国的投资,扰乱药品供应链,使患者面临风险。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联合8家优质市场化基金发布硅光未来产业基金矩阵,硅光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启动。
本次评选面向初创公司、大学生和创意个人/团体,重点选拔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领域的优质项目,获奖项目将优先入驻沪港4大顶尖产业园区,快速获得办公空间与相关产业配套。
如果特朗普拟议的行政命令生效,罗氏能否为此前宣布的在美国进行的重大投资提供资金将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