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一财经记者从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获悉,证监会已正式批准纯碱期货12月6日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纯碱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纯碱消费量整体呈递增趋势。2018年我国纯碱总需求量为2512万吨,较2017年减少66万吨,较2010年增长635万吨,8年间共增长34%。
纯碱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石油化工、印染、冶金和食品加工等领域。
产能方面,我国是纯碱净出口国。2018年我国出口纯碱137.9万吨,进口纯碱29.4万吨,净出口为108.5万吨。与国内纯碱总产量和总需求量相比,出口和进口占比都不高,仅作为国内纯碱市场供需平衡的调节途径之一。
现货价格方面,2016年至2017年,纯碱及其下游行业纷纷经历了去产能和产能升级的过程,各行业间产能变化的节奏不同造成纯碱供需的阶段性不匹配,导致了纯碱价格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两轮周期性波动。2018年,纯碱价格波动幅度略有收窄,但是更为频繁。由于价格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市场风险日益突显,纯碱生产、贸易及消费企业的避险需求十分迫切,希望尽快推出纯碱期货,为行业生产经营提供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手段和工具。
根据证监会公告,开展纯碱期货交易,有助于完善纯碱价格形成机制,满足产业链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促进相关主体健康稳定发展。
市场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纯碱期货的上市有助于提高纯碱行业发现价格效率。具体看来,在现货贸易中,纯碱价格反映的是即期供求关系,且价格缺乏权威性,市场透明度低。纯碱期货上市后,通过交易可产生连续、公开、权威、透明的期货价格,为市场协定价格提供有效的参考,帮助产业链企业全面分析纯碱市场形势,及时捕捉影响纯碱价格变化的因素,做到提前预判、及时反应、准确应对,促进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另外,通过纯碱期货的远期价格引导机制,产业链可以合理安排生产经营,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期货价格形成机制能够涵盖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的宏观、供求等信息,纯碱期货价格往往能够较现货价格更加有效地反映出市场运行情况,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工具。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郑商所已上市玻璃期货,纯碱是玻璃的重要生产原料,上市纯碱期货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链期货品种体系,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建材产业广度和深度。近日,郑商所已就纯碱期货合约及规则制度设计公开征求市场各方意见建议,未来将持续跟踪纯碱现货市场,研究吸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满足产业链企业运用纯碱期货规避风险的需求,不断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在国务院或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上市交易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期权(ETF期权)交易。
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在科创成长层的定位、企业入层和调出条件、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增加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明确具体要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从严从快惩治违规减持,特别是绕道减持、变相减持等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行为。集中力量打击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重拳整治非法荐股、非法代理维权等违法活动,维护健康的市场生态。
最高人民法院和证监会将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健全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各参与方的内在稳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