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ETF换购再引监管出手!深交所称严格参照减持新规监管

第一财经 2019-11-13 19:57:29 听新闻

作者:郭璐庆    责编:杜卿卿

直指超额换购。

ETF换购引来深交所发声。

11月13日晚间,深交所表示,严格参照减持新规监管ETF股票认购行为。深交所表示,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深交所采取基金管理人、股东事前承诺,交易所进行事前检查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措施,确保相关股东认购ETF所用股份数量不超过规定的减持比例。

近年来,随着股票ETF交易工具价值的凸显,该类型基金规模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股东加入到以持有股份换购股票ETF份额的潮流之中,部分上市公司股东曾出现超比例换购的现象。

“上市公司相关股东使用股票认购ETF的行为,不存在变相减持、违规减持的情形。 同时,减持新规实施以来,股东通过股票认购ETF的规模有限,股票认购金额占同期股票减持总金额的比例低,对二级市场整体影响较小。”深交所表示。

引发监管注意

股票认购是ETF特有的发行方式,投资者可以在募集期使用单只或多只ETF标的指数成份股认购ETF份额。 投资者使用股票认购ETF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缓直接减持对市场的冲击,优化投资者资产配置,有助于扩大股票型ETF规模,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通过投资ETF入市。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上市公司参与ETF份额换购的公告逐渐增加,2019年以来更有加速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5月至今约28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参与认购18个ETF产品份额。10月份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以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参与认购基金份额。

近来,四维图新(002405.SZ)、网宿科技(300017.SZ)便公告称,上市公司股东参与富国科技50ETF的份额认购,其中后者股东拟换购不超过2400万股。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换购额约为2.35亿元。

换购本是一个正常的行为,但若换购股票的比例超过其在指数中的权重,就会引来一定的问题。

比如此前南方沪深300ETF通过股票换购大量处于停牌状态的某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重达到5%,远超0.5%的自然权重,由于此后上市公司股票持续跌停,这笔巨量申购导致南方沪深300ETF的净值一度持续偏离跟踪股指,令投资者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此前深圳某基金公司投研部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换购中一旦超比例太多,比如如果一下换购5%以上,流通性就大大减弱。但由于ETF的投资一定要和指数权重比例相符合,所以一定要把多余的部分在一定期限内卖出。

“一是流动性不好,二是肯定会对净值有一定的冲击影响。所以,对现金申购者而言是比较有影响的做法。”该人士认为。

近来,监管层也逐渐注意到这个现象。

近日,证监会出台相关窗口指导,具体要求是:成立时股东所换购的比例不能超过上市公司在该ETF所跟踪指数的权重,同时换购股东要遵守证监会对于减持的相应规定。

有公司放弃参与认购

“参与换购的股东有很多诉求,减持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而且通过ETF换购后变现对股价的冲击更小。对标美国ETF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被动型产品的增速比主动型要快很多,从长期业绩来看,主动型基金也很难战胜被动型基金。”13日晚间,深圳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表示。

近日,四维图新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收到通知,由于其他原因,四维图新副董事长孙玉国和董事、总经理程鹏决定放弃以持有的公司股份参与认购基金份额,尚未参与认购的基金份额在认购期间内将不再认购。

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10月22日,四维图新曾披露公告,四维图新副董事长孙玉国拟以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93万股,董事、总经理程鹏拟以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105万股参与富国中证科技50策略ETF的份额认购,即网下股票认购方式。

2017年5月,《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以下统称减持新规)正式发布。

深交所表示,严格参照减持新规的规定,对相关股东用股票认购ETF份额的行为进行监管。 具体来说,上市公司大股东、特定股东认购ETF份额使用的股份,计入减持新规规定的减持额度,即相关股东认购ETF份额所支付的股份和其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的股份合并计算,不得超过当期可减持的股份额度。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监管层对超额换购的行为予以规范,这会使得超额换购ETF现象有所降温。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深交所将按照证监会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ETF规范运作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建设,丰富产品种类,加强交易监管,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保障ETF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